摩根解经丛书 – 路加福音22:39-65 (耶稣钉十字架前一天)

路加福音22:39-65

本段经文记载了耶稣钉十字架前一天,所发生的最後几件事。它们都是在夜里发生的。

让我们度诚地跟著他的脚踪。我们来到两个地方:

1.一个是橄榄山上(39-53节),

2.另一个是大祭司的住宅(54-65节)。

橄榄山上(39-53)

路加没有提到客西马尼园,他只是说到橄榄山。他也没有说他被带到谁的宅里,他只是说那是大祭司的宅。从其它福音书的记载,我们知道他是去客西马尼园,後来他被带到亚那的家里。天亮之後,公会的人聚集了,就将他带到该亚法的住宅。

路加说,「耶稣出来,照常往橄榄山去,门徒也跟随他。」

路加在21:37说,「耶稣-日在殿里教训人,-夜出城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住宿。」

约翰福音18:1,2,「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进去了。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

如果我们把这两处经文放在一起,就可以明白当时的环境。路加说他最後那段日子,从未在耶路撒冷过夜,他都是在橄榄山住宿。後来他又说,逾越节筵席之後,他设立了新的筵席,就离开那城,照常去橄榄山。显然路加的意思是,这个常例不仅限於最後那个星期,早在以前他就有上橄榄山的习惯。约翰以怜悯、悲痛的语气说,犹大知道在那里可以找到耶稣,因为他也常去客西马尼园。耶稣曾多次越过汲沦溪到那里去。现在他们用完了逾越节的筵席,新的筵席也设立了,夜幕逐渐降临,他就往橄榄山的客西马尼园走去。

客西马尼园里发生的事可分为两个部分:耶稣在与神交通时的伤痛;耶稣的被捕。

与神的交通(40-46)

这个故事是如此神圣,我们无法以注释或解经的方法来诠释它。况且,其中有许多事是难以解释的。整个事件充满了朦胧的奥秘,我们无法识透。因此让我们以度诚静默的心,来接近这个事件。

首先请注意,在这段记载的前面,和将要结束的地方,耶稣都对门徒说到同样的一件事,这事始终围绕著主的这段经历。他在40节说,「你们要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後来又在46节说,「起来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他的心对他们充满了怜悯,他完全了解他们。如果要更接近希腊原文的意思,我们不妨把这句话译成「你们要祷告,不陷入迷惑中」。

换句话说,他对他们说,他们若祷告,就可以避免被迷惑。「祷告」一词含盖甚丰富。我们若改用「敬拜」也不为过。祷告不只是祈求。主实际上对他们说:你们若祷告,就可以逃避迷惑人的势力。在那个黑暗、试炼的时刻,主重复对他门徒说的「祷告」一词,实在燃放出整个生命的哲理。

想想看,对那三个门徒和其余留在外面的门徒,那是怎样的一个时刻!我们曾多次提到,自从该撒利亚腓立比之後到此刻的六个月中,他们心中一直充满著奇怪的预感,现在六个月快要结束了。他们知道官长们对他的态度,知道现在他要实际受到他仇敌的苦待。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试炼的时刻,他们因为试炼过於沉重而入睡了。路加是惟一提到他们因忧愁而睡觉的作者。

毫无疑问的,他了解他们所受的压力,因此他两度对他们说,「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不论日子如何黑暗,道路如何崎岖,都应维持与神交通的生活;因为一个人若活在敬拜中,就能抵挡试探和迷惑。

现在让我们虔诚的来看他与父的单独交通。他将整个世界、一切的朋友都留在外面,进入与神交通的场所。那是一个「伤痛」的时刻,但那是在交通中的伤痛。在客西马尼园中,他未曾片刻不想到神,未曾片刻远离神或神的照顾。客西马尼园不是加略山。他说,「父阿!」这个词表达了他不仅仅是站在神的立场,他也是站在人的立场,来认识他与父神的关系。

我们仔细思考这个故事。他当时心中最挂念的是甚么?答案是「这杯」。「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

即使最虔诚的圣经学者,对这句话真正的意思也有不同的见解。我不打算在此处作任何争论,仅仅提出其它的经文作为我们的亮光。马太在太20章记载了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带著两个儿子雅各和约翰来见耶稣,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耶稣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甚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那时提到他的杯,是指甚么呢?

我们又看到他在逾越节的筵席上,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你们喝这个。」那时他心中所想到的是甚么呢?

再来看约翰福音18:10,11,记载客西马尼园中的事,「西门彼得带著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如果我们将这些有关「那杯」的经文集中起来看,就会很明确地相信,那杯是指摆在他前面的死,就是加略山上十字架的奥秘。有人说,他害怕肉身死在十字架上,因此祈求避免它;但他说这话的意思并非如此。这种说法等於假定,罗马的绞架才是当时惟一较有价值的死刑方法;事实不然。他也可能被无法之人用绞刑以外的其它方法处死。他当时并不是求神使他逃避钉十字架的肉身之苦。约翰告诉我们,他在公开事奉快结束的时候,有几个希利尼人来见他,他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甚么才好呢?父阿,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

我们探索这事时,要带著格外的敬畏,也许最好是不要探索。他正在园中,说,「父阿!你若愿意,就把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我只能说,我思想这段话的时候,透过那扇幽暗的窗子,看到了一道奥秘的亮光,让我更加涊清十字架的可怕,甚至比亲自在加略山认识得还清楚。

但我们也不要忘了,他末曾片刻离开神的旨意。即使他表现了无限的伤痛,他与神之间的交通也未曾须臾中断。

这事件太神圣了,远非人的心灵所能明白;但我们可以看见这时刻对他的意义,他在这时刻临近之际向神祷告,他正站在深不可测的苦海边缘,他所发出的叹息和悲痛,在我们听来好像灭亡的声音。我们看见他与神有牢不可破的交通,他绝不以自己的意思,来扰乱或拦阻神的意思。所以他作了这个祷告。路加告诉我们,有一位天使出现,加添他的力量。在那崇高的时刻,他在肉身、心灵、和属灵方面都得著了力量。

最後一件事不必多作解释,我们只需读过即可。那是以肉身的徵状,来象徵他精神上极端的痛苦。「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

被捉拿的记载(47-53)

这个故事同样难以解释。单单仔细读一遍就够了。这里我们看到犹大的亲吻和耶稣的责备。我对犹大的任何责难言辞,都不足以述尽他那卑鄙狡猾的行动。没有任何解经家或出色的小说家,能够从犹大的背叛之吻来辩护他是正直之人。

然後西门彼得拔出刀来,这虽是出於血气之勇,但比起犹大的亲吻要好多了。然而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件有暗示性的事,深深使我感到敬畏,就是耶稣用他温柔的手所施行的最後一次医治,竟然是他门徒所惹来的。我有时想,从那次事件之後,他也一直在医治由他门徒的血气之勇所造成的各种伤痛。

我们且以敬畏的心,来看基督如何以威严和尊严的态度,对待那些官长。这些年来他们一直跟踪他,我们看到他们的敌意日益高涨,他们屡次想要在他的话语中找把柄,好将他交在黑暗的权势中,置他於死地。现在他们终於将他包围住,基督首先对他们说话。他提出的惟一抗议是,他反对他们捉拿他的方式。「你们带著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么?」

然後他以讽刺的语气,证明他早识透他们的阴谋;他是在他父的手中,而不是在他们手中。他说,「我天天同你们在殿,你们不下手拿我。」

最後是一句严厉的话,「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注意他所说「你们的时候」,你们这些祭司,守殿官,官长,这是你们的时候!是的,但在这一切後面的,乃是黑暗的权势。他一方面承认这是官长的时候,一方向指出他们邪恶的动机後面,乃是黑暗在掌权。

大祭司的住宅(54-65)

继续读下去。54节告诉我们,他们如何拿住耶稣,把他带到大祭司的宅里。63-65节说到他们在大祭司的宅里如何戏弄他。路加在这中间插入了彼得三次不认主的事件,实际上这件事是稍後在该亚法宅里发生的。

根据犹太人的法律,随便逮捕任门人并且将他送到拘留的地方监禁起来是不合法的,除非有人对他提出特别的控诉。在耶稣的事件中,并没有这样的控诉。当他们清晨在公会举行非常会议时,曾设法找出一个对他的特别控诉。他们将他送到亚那家这件事非常引人注意。此处有一个例外的事实,就是当时有两个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这不是摩西设立的制度,也不是神设立的。事实上,亚那是当时的大祭司,但因他不见容於罗马,罗马大帝下令他虽可保住头衔,但没有实权,另外指定该亚法取代他。亚那很满足於这种有名无实的职位,因为他可以利用收取圣殿的奉献,来压榨百姓。他因敲诈、强夺而致富。他们拿住耶稣以後,就将他送到亚那的宅里。那里比该亚法的住宅要接近客西马尼园。他们将他拘留在那里直到天亮,好让他在公会面前受审。

「看守耶稣的人戏弄他,打他,又蒙著他的眼问他说,你是先知,告诉我们,打你的是谁?」还有甚么比这种行径更怯懦呢?「现在却是你们的时候,黑暗掌权了。」

有关彼得不认主的故事,路加的记载很简单(54-60节)。马可福音(在某方面而言,那也是彼得自己的福音书)则直率地道出全部真相。他们拿住耶稣以後,彼得就一直跟踪著他们。我们为此感谢神。虽然他是远远地跟著,这是可悲的,但你我郤不必感觉惊奇,因为我们明白自己是怎样的人,我们毫不惊讶彼得「远远」跟踪的行为。在那个寒冷的早上,他们在该亚法的院中生了火取暖,彼得也坐在众人中取暖。无意中,有一个使女走过来,也许他们心中有一点儿狡滑的意图,她说,「这个人素来也是同那人一夥的。」彼得说,「女子,我不认得他。」不久又来了一个人,他说,「你也是他们一党的。」彼得回答说,「你这个人,我不是。」约过了一小时,另一个人说,「他实在是同那人一夥的,因为他也是加利利人。」彼得说,「你这个人,我不晓得你说的是甚么。」

然後呢?「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便想起主对他所说的话,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他就出去痛哭。」

我早年服事主的时候,往往可以痛骂彼得十五分钟而乐此不疲。但现在不同了。我并不是宣布他得算为无罪,但如果我鉴察自己的心,就不会惊奇他这么作了。并且我停止批评他,是因为我发现耶稣也没有批评他。他了解一切。他从未放弃他。「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

他并未失去信心。他在那个寒冷的清晨出去痛哭,那起伏的胸膛和破碎的心代表著甚么?他仍相信耶稣,仍然爱著他,但因他的希望落空,他就丧失了勇气。也落入深谷之中,主转过身来看也。那是怎样的目光?没有责备,只有爱,只有无限的怜悯。虽然他不认他,但他的目光仍带著相信的光采。那是挽回的目光,是恢复的目光;那双眼睛在说,我在这里。

让我以一段旧事作结束。许多年前,一个八月的星期天,我刚好待在伦敦没有甚么事,就去听史坦顿(Stanton)主教讲道。他是属於圣公会的。我对他的工作并没有甚么兴趣。他那天早晨讲的主题经文是取自:「耶稣……周围看了各样物件……就……出城了。」他在讲道结尾时所说的一件事吸引了我的注意。也讲到耶稣的目光,他如何周围观看圣殿,他如何观察各样的事,如何转身看彼得,使彼得为之心碎。讲到这里,史坦顿主教靠著讲桌,弯身对大家说,「不要忘记,不管耶稣的目光多么慈爱,如果彼得当时没有望向他,这一切都归於徒然!」

你想过这一点没有?这是事实。我再度看见,这个粗俗的、发咒起誓不认主的西门,仍然暗地跟著主,他仍爱著他,将他的双眼望向他,因此他的眼晴能捕捉到耶稣那充满慈爱的一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