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丢·彼拉多Pontius Pilate

“談到彼拉多,令人想起一個語帶嘲諷、心存疑惑的人。彼拉多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有些人認為他是個聖人,有些人卻認為他盡顯人性的弱點,是個不折不扣的政客。對他來説,為了穩定局勢,犧牲一個人根本算不了甚麽。”(《本丟·彼拉多傳》,安·弗倫著)

無論你是否認同這些看法,本丟·彼拉多確實因為審理有關耶穌的案件而為人所知。那麽,彼拉多是誰?關於他,我們知道甚麽?我們多知道他擁有甚麽權位,就能進一步了解有史以來最重大的事件。

地位與職權

公元26年,羅馬皇帝提比略委任彼拉多作猶地亞行省的總督。行省總督屬於所謂的騎士階層,是次一等的貴族,有别於元老院的貴族。彼拉多加入軍隊時,職位很可能是軍事護民官或下級指揮官。經過多番晋升,他最後被委任為總督,當時還不到30歲。

彼拉多穿軍服時,會穿着皮製外袍,佩戴金屬胸甲。在公衆場合,他會穿上白色袍服,袍邊是紫色的。他是短髮的,不蓄鬚。雖然有些人認為彼拉多來自西班牙,他的名字卻顯示他是蓬蒂族的人,即意大利南部的桑尼姆貴族。

一般來説,像彼拉多這類級别的官員會被派往“不大文明的地區”去。在羅馬人眼中,猶地亞就是這麽一個地方。除了維持治安,彼拉多還負責監管徵收間接税和人頭税的工作。雖然日常的案件一概交由猶太法院審理,但是涉及死刑的重要案件看來都必須上呈總督,因為總督在當地是最高的司法權威。

彼拉多和妻子住在海港城市凱撒里亞,跟他們一起的還有一些書記、隨從人員和信使。彼拉多的部下包括五個步兵團和一個騎兵團,每個步兵團人數由500至1000不等,騎兵團則很可能由500名騎兵組成。這些士兵負責執法,處死違法的人。平時,罪犯經審訊後才會被處決。可是一旦發生叛變,叛徒就會大批大批就地正法。例如,斯巴達克思帶領奴隸造反,被羅馬士兵武力鎮壓,結果有6000個奴隸被處死。如果猶地亞發生動亂,總督一般可向駐守叙利亞、擁有軍團的督軍求援。然而,彼拉多在任期間,督軍並不在叙利亞,所以他只得迅速平息騷亂。

總督常跟皇帝保持聯繫,任何對皇帝或羅馬政府構成威脅的事都必須匯報,然後皇帝就會頒布有關御旨。行省有任何事發生,總督都會先行呈報,以免有人在他的上級面前説黑道白。猶地亞危機四伏,彼拉多當然一點都不敢鬆懈。

除了福音書,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斯和斐洛也曾記載關於彼拉多的事。另外,羅馬歷史家塔西佗也曾提到彼拉多處決了“基利士督斯”(拉丁語“Christus”,即“基督”)。基督徒的名稱就是源於這個拉丁語詞的。

激起民憤

約瑟夫斯指出,以往的羅馬總督考慮到猶太人對製造偶像極為反感,所以不會把畫上皇帝肖像的軍旗帶進耶路撒冷。但彼拉多卻肆無忌憚,結果激起民憤,導致大批猶太人湧到凱撒里亞表達强烈不滿。頭五天,彼拉多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到了第六天,他命令士兵包圍抗議的群衆,出言恐嚇,説他們如果不解散就一律處死。但猶太人卻誓死要維護自己的律法不受侵犯,結果彼拉多知難而退,下令把偶像拿走。

從約瑟夫斯記載的一件事,可以看出彼拉多在必要時會使用武力。有一次,為興建引水道,把水引入耶路撒冷,彼拉多動用了聖殿寶庫的錢。當然,彼拉多並非私拿聖殿的錢,因為他知道這樣做等於褻瀆神靈,會激怒猶太人,令他們奏請提比略把他召回羅馬。因此,彼拉多事前必然得到掌管聖殿寶庫的人的准許。況且,動用“科珥班”(給上帝的奉獻)來改善公共設施,造益整個城市,也是合法的。可是,猶太人卻結集起來,表達强烈不滿。

彼拉多於是派軍隊混進群衆中,吩咐他們驅趕群衆,但只可用棍不可用劍。看來,彼拉多只想平息騷亂,不想引發一場屠殺。儘管最後還是有人命傷亡,彼拉多的處理方法看來奏效了。聖經記載,有人告訴耶穌,一些加利利人在獻祭的時候被彼拉多殺害流血,指的可能就是這件事。(路加福音13:1)

“真理是甚麽?”

關於彼拉多,最為人詬病的一件事,就是他怎樣處理猶太祭司長和長老對耶穌自稱為王的指控。彼拉多聽見耶穌説自己的任務是要給真理作見證,就看出這個人不會對羅馬構成任何威脅。他問耶穌:“真理是甚麽?”他顯然認為所謂真理只是一些虚無縹緲的理論,根本不值一提。他得出甚麽結論?“我查不出這個人有甚麽罪。”(約翰福音18:37,38;路加福音23:4)

這個時候,有關耶穌的審訊本該告一段落,但猶太人卻一口咬定:耶穌存心顛覆國家。彼拉多知道祭司長把耶穌交給羅馬政府,完全是出於妒忌。可是,他也知道釋放耶穌會招致麻煩,這是他想要避免的。麻煩已够多了,巴拉巴和其他人已因參與叛亂和殺人而被囚。(馬可福音15:7,10;路加福音23:2)此外,彼拉多正處於兩難的局面。一方面,彼拉多先前跟猶太人的爭鬧已令自己蒙上污名,而提比略對不勝任的總督素來是毫不留情的;另一方面,向猶太人屈服卻是懦弱的表現。

彼拉多得知耶穌來自甚麽地方,本想把案件轉交加利利區的分封侯希律·安提帕審理。可是希律不想干涉,於是彼拉多試圖勸服在總督府外的群衆提出釋放耶穌的要求,因為逾越節有個慣例,可以讓一個囚犯獲釋。但群衆竟齊聲喊叫,要求釋放巴拉巴。(路加福音23:5-19)

彼拉多也許不想做違背良心的事,可是他更不想失去自己的權位,一心要討好群衆。最後,他把仕途看得比良心和公正更重要,就叫人把水拿來,洗手以示清白,宣稱耶穌喪命流血,罪不在自己。* 儘管彼拉多知道耶穌清白無罪,還是下令鞭打他,更任由士兵戲弄和毆打他,向他吐唾沫。(馬太福音27:24-31)

彼拉多最後一試,希望能把耶穌釋放,群衆卻呼喊,説他如果這樣做,就不是凱撒的朋友。(約翰福音19:12)聽到這番話,彼拉多終於屈服。關於彼拉多的決定,一位學者這樣説:“處死這個人是最直截了當的解決方法。一個猶太人的生命根本算不了甚麽,如果因為他而讓自己惹上麻煩,那就太愚蠢了。”

彼拉多有甚麽結局

有關彼拉多仕途的記載,最後一次涉及一宗衝突事件。約瑟夫斯報導,一群撒馬利亞人手持武器來到基利心山,打算掘出相傳是摩西埋下的寶物。彼拉多插手干預,手下的士兵殺了群衆中的一些人。撒馬利亞人向彼拉多的上級,即叙利亞總督盧西烏斯·維特利烏斯表示强烈不滿。當時,維特利烏斯是否覺得彼拉多的手法太强硬,歷史並沒有交代。但不管怎樣,維特利烏斯召彼拉多回羅馬,要他向皇帝稟明這宗事件的前因後果。可是,彼拉多抵達羅馬前,提比略去世了。

一份雜誌指出,“從此,歷史就再沒有提到彼拉多了,剩下的只有傳説”。不少人曾提出種種説法來填補空白,甚至聲稱彼拉多後來歸信了基督教。埃塞俄比亞的“基督徒”更把彼拉多“封聖”。不少人還認為彼拉多像加略人猶大那樣自殺身亡,生活在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初的優西比烏斯就是第一個提出這種説法的人。無論如何,關於彼拉多有甚麽結局的説法,都純屬猜測而已。

雖説彼拉多固執己見、輕浮傲慢、專制橫蠻,但他作總督有10年之久,任期比其他總督都長得多。因此,在羅馬人眼中,彼拉多是個稱職的總督。另一方面,有人指責彼拉多是個懦夫,説他為了自保而讓耶穌受折磨至死;但也有人替彼拉多辯護:認為他的職責畢竟不在於伸張正義,而在於為羅馬效力,維持和平的局面。

彼拉多的時代跟我們的時代迥然有别。可是,無論在哪個時代,做審判官的總不能屈枉正直,把無罪的當作有罪。如果彼拉多沒有審理有關耶穌的案件,他就很可能只是歷史篇章上一個毫不起眼的名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