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解经丛书 – 路加福音 20:41-21:4(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一个星期)

路加福音20:41-21:4

接下去所记载的,仍然是主第三日在圣殿中的情形,那是他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一个星期。

主已经驳回了官长对他的两个攻击:一个是有关纳税的政治性攻击;一个是有关复活的教义和道德的宗教性攻击。主接著提出一个问题,但没有作任何回答。马太告诉我们,他终於用这个问题堵住了他仇敌的口。马可告诉我们,他的答案使众人满意,「众人都喜欢听他。」那是指杂乱的众人,他们和官长有显然的区别。他提出这个末作回答的问题之後,就当著众人对他的门徒说话。然後是寡妇捐献两个小钱的事件。

先看主对官长提出的问题。马太告诉我们一件路加未记载的事,就是在他提出路加所记载的问题之前,他曾问了另一个问题,「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他不是问他们对於他自己的意见,他问的乃是他们的信念和盼望。如果我们将「基督」这词的希腊文换成希伯来文,就会比较了解主问这句话的意思。他实际上是说,你们对弥赛亚的意见如何?他是谁的儿子?他们都熟读旧约经文,知道先知所预告的话,以及他们赞美诗里所歌颂的事。他们如此熟悉对弥赛亚的盼望,虽然他们有如此深的误解和无知,但这盼望仍如明光闪耀。他们中间不断地对这个问题有神学上的讨论,有些拉比宣告说,弥赛亚必定只有一位;另有些人认为必有两位弥赛亚,一位是胜利的,另一位是受苦的。

尽管这些人在解释弥赛亚时有所混乱,但他们仍和这个国家的历史一样,始终抱著弥赛亚要来临的希望。在他们的文献中,对他有不同的描述,例如黎明之星、听颂之人、细罗、以马内利,总括起来就是弥赛亚,被膏的那一位。他问他们对弥赛亚的意见如何?他们认为弥赛亚是谁?他是谁的儿子?马太告诉我们,他们回答说,「是大卫的子孙。」这适足证明他们的圣经知识是何等详尽正确。

然後他提出这个重要的问题。他说,基督怎么会是大卫的子孙呢?因为大卫自己在诗篇里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他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

一个人的儿子,怎能又作这个人的主呢?这在东方实在是个不可思议的问题。他们已经正确地同答说,弥赛亚是大卫的子孙,但是大卫却称自己的子孙为主。他怎么会又是他的子孙又是他的主?

翻开这句经文所出自的诗篇(诗110篇),我们可以发现,那里说,「耶和华对我主说……」这里的「主」是指「全权的主」。大卫使用这个字是指弥赛亚。这样问题就来了,如果弥赛亚真是大卫的子孙,他怎能作他的全权之主?他们没有回答,他也没有提出答案,但答案尽在不言中。

数年之後,一个犹太人(他在被耶稣得著之前也是公会的一员)说他自己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那就是说他的血统纯正,父亲和母亲都是希伯来人,他是便雅悯支派的人,他写到耶稣时说,「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後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

耶稣问这些人,他们认为弥赛亚是谁?他怎么会又是主,又是儿子?保罗对这一点毫无疑难,他称耶稣为「我主耶稣基督」,宣告按著肉体说他是大卫的子孙,但按圣善的灵说,他是神的儿子,因为他从死里复活就证明了这一点。

主在问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回到了当天一开头他们所问他的那个问题上。他们对他说,「你仗著甚么权柄作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他因他们的不诚实而拒绝作答。他问他们,「约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他们没有诚实回答,所以他也不回答他们。他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著甚么权柄作这些事。」

现在,他提出另一个问题,是关於他们对自己的圣经和对弥赛亚的解释。如果他们能看清楚,能够了解,这个答案是非常简单的。他的权柄乃在於他是主。大卫称他的子孙为主,因为他仅按肉体说是他的子孙,但在他位格的奥秘中,他是神,藉肉身彰显出来。我可以看出,他要极力使那些官长再多加思考。他迫切想使他们由疏忽中回转,再一次好好思想。

我们的主在最後那些日子中,并没有因他的敌人将被毁灭而沾沾自喜。相反的,他的眼目因耶路撒冷而流泪。我们已经听到他那颗破碎的心所发出的悲叹:「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这告诉我们,他的心为这些人忧伤。

当时一般的人欢喜听他,各式各样的人甚至被他吸引,但他一心想要接触这些官长。不过他们不回答他,也不研究他提出的问题。他们根本不面对这问题。如果他们肯面对,他们就会重新面对他的声明;但他们不肯这样作,他们回避问题,对他怀著恶意,只想将他治死。

然後耶稣对门徒揭露文士的真面目(20:45-47)。耶稣在这段话里,启示了他们心怀敌意的主要原因,以及他们的盲目和耳聋。请注意他如何揭露他们。首先是他们的动机,他们「好」,「喜爱」;然後是他们的行动,「侵吞」,「假意作很长的祷告」。他们好穿长衣,以证明他们的文士地位。他们穿著长衣走到任何地方,别人都知道他们是文士。他们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们安,喜爱会堂里的高位,和筵席上的首座;他们在商业、宗教、和社会上都爱被高举。他们的动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所作的一切,其动机都是出於骄傲和自私的欲望。

至於他们的行动,他们「侵吞寡妇的家产」,这里面有很可怕的暗示,字面很难全部表示出来。耶稣在他的事工初期和末了,都曾洁净圣殿。他两次都将兑换银钱的桌子推翻。他们在那里作甚么?靠兑换银钱来牟利。罗马历史学者宣称,当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攻克时,他们在圣殿的地窖中发现两百五十万银钱。「他们侵吞寡妇的家产。」有的新译本以「诈取」代替「侵吞」,意思差不多。再看下面带著讽刺的话,「假意作很长的祷告。」长的祷告并不一定不好,但是最好的祷告往往是最简短的。我有一次听我的朋友查德维克说,他离家外出的时候,一定-天给他太太写一封信。他如果只是短期逗留在外,他的信就简短;他离开得越远,他的信就越长。这使他想起一些人。他想到有些人一定离神老远,因为他们的祷告冗长不堪。这句话的重点在「假意」,他们一方面压榨穷人、只喜爱对自己有利的事物,一方面又假装虔诚的样子。他对门徒说,要防备他们。这是警告的话。

他对他们的判决很简单,他们「要受更重的刑罚」。

然後我们来看下一章(21章)的头四节。这里记载主称赞那捐两个小钱的寡妇。旧的译本将「有余」这词译成「丰盛」,但远不如「有余」强烈,而且後者也较接近捐项的真正特色。那些人都是把多余的拿出来放在捐项里,只有这寡妇将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

我一直认为这件事好像一线亮光,射进了那黑暗的日了,替耶稣那沉闷黯淡的一天,带来了荣耀和美丽。那个穷寡妇使耶稣的心得到了满足。他的仇敌已经停止询问他。他们被他那平静的尊严和确定的言辞所折服。横扫过他身上的暴风雨现在暂时平静了。他们无话可说了。这时他就抬头观看。

这件有发生在圣殿的女院,因为女院中有十三个盒子或器皿来装捐项,他们称之为shopharoth。人们将捐款投在里面。马可说,耶稣观看众人「怎样」投钱入库。他看见了他们投的是甚么,但他要看的是他们「怎样」投。当然「怎样」投已经包括了投甚么。他看重动机,远过於钱的数量。他正观看的时候,财主走近银库,投下他的捐项,那真是一笔可观的数目。然後他看见一个「穷」寡妇,这个字的原意是指穷人中最穷的,她上前来投了两个小钱。

两个小钱换成今日的币值,简直小得不值一提。这说明了她真是赤贫如洗。同时不要忘了,这是她所有的家当,除此之外她一无所有了。

我禁不住要观看耶稣。他以君王的样子骑驴;以祭司的身分进入;他以先知的身分在那里一整天;他又是人们长期以来所迫切期待的弥赛亚,神的儿子。他在女院中看著人们纷纷进来,投下人看为是慷慨的捐项。然後他看见这寡妇进来了。他知道她的一切处境。这里两个小钱是她所所有的家当,是她赖以养生的。但她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她信靠亚伯拉罕的神。她也看见了圣殿的华美,照著人的看法,她知道自己这两个小钱对圣殿是一无用处的,但她将她一切养生的给了神。耶稣一直在旁观看。

他不仅观看,他也称赞她。他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注意他用这个语气,特别强调他判断的正确性。「我实在告诉你们,这穷寡妇所投的比众人还多。」他不是说,她投的比任何人都多。他是说,她投的比众人加起来的还多。用比方说,他倒空那里的十三个盒子,将里面所有的金币、银币加起来,放在永恒中来衡量。他将财主们的慷慨捐项放在一只手中,那两个小钱放在另一只手中;他说,这两个小钱比另一只中的所有钱币还重,她所捐献的多於其他人的总和。耶稣说,在神的制度里,那寡妇的两个小钱在国度的事工上远比富人的慷慨捐项更有价值。

他说明其中的原因,「因为众人都是自己有余,拿出来投在捐项里;但这寡妇是自己不足,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耶稣那天在圣殿中,看见了两种捐献的方式:拿出自己有余的;投上一切养生的。「有余的」这个词,照字面讲就是拿出多余的,他们不需要的。那就是他们给神的──有余的。我相信那一定是笔可观的数目,但是对他们毫无影响。然後是牺牲的捐项。她处境维艰,亟需这两个小钱,她第二天的生活所需还得依赖这两个小钱,但她全部捐上了。她倾囊倒出,全给了神。

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何意义?它启示了两种捐献的方式:拿出有余的,我们不需要的,也不会受影响的财物;以及拿出我们牺牲的礼物。耶稣说那妇人所给的比众人还多。他不久前才说,文士侵吞寡妇的家产,随後他立刻看见这寡妇投两个小钱入银库。我在想,也许她的家产就是被文士侵吞的。

帕克博士有一次说,「富人将不需要的多余金了给神,神不屑一头地随手扔进地狱里;但他却拾起那斑斑血迹的铜币亲吻,将它放进永恒的金库中。」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