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 主日信息《神的憐憫》(沈麗薰传道)

基督六家主日信息

录音:

录像:

講题:神的憐憫

經文:約拿書第四章 日期:8-30-2015 沈麗薰

 

引言

有位英國牧師講道時提到:我結婚五十四年,很多人問我們婚姻快樂的秘訣是什麼?然後他說 :我太太習慣每天早起要先喝杯茶,但我不以為然。不過當我早上起床感覺自己是個基督徒,我就會下樓泡茶;如果那天不想作基督徒,我的太太就會下樓煮茶。當然,幾十年下來總是她下樓煮茶的時候多很多。

 

然後他說。我覺得我們之所以能維持54年美好的婚姻,是在於我的太太不和我計較,換句話說,關鍵在於夫妻二人付出愛與憐憫,遠超過對公平和公義的要求。但是如果拿人的愛和憐憫,和神的愛和憐憫相比,還是無法相比的。

 

我們從約拿書的前面三章談到了:神的主權、神的拯救、神的赦免,今天來到了最後一章,我們要談的是神的另一個屬性:就是神的憐憫。我分兩段講:

 

一、約拿因尼尼微人悔改而向神發怒(1-5

 

V1這事約拿大大不悅、且甚發怒。

這事是什麽事呢?第三章的最後提到:神察看尼尼微人的行為,發現他們離開惡道,就改變心意,不降災給他們。就是這件事讓約拿大大不高興,甚至到發怒的地步。這樣的反應似乎不太正常,這其中的理由會是什麽呢?

 

想想看,如果有一位講員來佈道,看到所有的福音朋友都舉手决志信主,那不知道該有多高興呢?佈道會的講員最擔心的,恐怕就是沒有人願意决志信主。可是先知約拿正好相反,全城都悔改,他卻大大不悦,甚至发怒。爲什麽?我們接著看下去,慢慢揭開謎底。

 

V2-3 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阿、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麼.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 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耶和華阿、現在求你取我的命罷.因為我死了比活着還好。

 

約拿的禱告提到【神是有恩惠,有怜悯的神,不轻易发怒,有丰盛的慈爱】这些是對神屬性的描述,其實整本聖經都在述說上帝的慈悲憐憫,詩篇103篇8節也說【耶和華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其他書卷對神也有類似的描述。出埃及記里對神在這方面的描述更是經典。我上次講第三章,神的赦免時,已經講過。

 

就因為神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所以當以色列百姓在曠野悖逆神、拜偶像時, 祂還是回應了摩西的懇求,和以色列人立約(出34:6-10)

 

神的恩惠慈愛憐憫的屬性,是維持神與百姓立約的基本要素,也是百姓不斷讚美神的內容。約拿知道百姓經常悖逆神,引起神的憤怒,因為聖潔的神斷不以有罪為無罪。但只要他們肯悔改,離開惡道,神就會憐憫他們,改变心意不降灾難。所以他不肯去尼尼微,選擇急速逃往他施去。

 

當他再度回應神的呼召去尼尼微時,有可能是時勢所迫不得不去,也很可能希望將神審判的信息傳出去後,尼尼微城不悔改,那麼神就會依照祂交代約拿所說的「再過四十天,尼尼微城就要傾覆了」。

 

可是現在完全不是他所希望的局面。神果然如他所料,是有恩惠慈愛憐憫的神,作惡的外邦人一悔改,神就收回了成命。上次講道我也提過:其實神之所以發出信息,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人認罪悔改,歸向神。

 

神的這個心意,約拿其實是知道的,但他頑梗的個性,讓他一直以自我為中心,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懷疑:第二章他在大魚肚子里的禱告,並非發自內心?我想,我們沒有絕對的理由如此懷疑,他也是有可能因為神的拯救而感恩,真心實意地表示,要向神獻祭還愿。

 

在現實生活里,也的確有不少人因為神的拯救,一時感激地說:我願意事奉神。但事過境遷,就把這件事完全忘記了,有時甚至忘記神曾經拯救過他。人類不但健忘而且容易改變神不降災,也可能讓約拿覺得臉上無光,因為從表面上看,審判的信息沒有成就。但真正原因,恐怕是他真的希望尼尼微城從此被毀滅。爲什麽?我 講第一章時已經講過。

 

主要是因為尼尼微人惡貫滿盈,還有他自己高漲的民族主義以及愛國心,最好敵國早日滅

亡。約拿對尼尼微的態度讓我想起了一個事件:就是一九九八年在台灣轟動一時的社會新聞:藝人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被綁票、撕票。兇犯之一的陳進興,一生犯過許許多多罪大惡極的罪,被判處死刑、但在監獄期間,聽到福音,悔改信主,一位黃牧師為他施洗。

 

消息傳出後,有不少基督徒無法接受,認為他沒有資格被神憐憫,有些基督徒表示:如果基督教可以接納罪該萬死的陳進興,那他就要放棄信耶穌基督。這就像先知約拿的態度一樣,約拿就是在質疑神怎麼可以憐憫罪惡滔天的尼尼微人?

 

即便信主多年的基督徒,還是很難調整自己從民族、國家歷史中傳承下來的價值觀,以及社會的道德是非標準,以至於,有時候我們會有一個錯覺,以為自己比神還要公義。其實,陳進興或者尼尼微人能否被神憐憫?或者是否真的悔改信主,完全不是我們該管的事

 

自我太強的約拿甚至向神強嘴【现在求你取我的命吧!因为我死了比活着还好】,他寧願死也不願意接受事與願違的事實。其實向神求死,不止先知約拿。以利亞也有過類似求死的念頭,他曾祈求神說【耶和华啊,罢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因为我不胜于我的列祖】 參王上19:4.)當時的先知以利亞感到非常的孤獨、無助。因為就在他用刀殺了巴力的先知,傳達神的話語之後,遭到國王亞哈的妻子耶洗別的警告,要殺害他(王上19:2)

 

先知也是人,也有軟弱無助的時候,偉大的先知摩西也曾經向神求死。因為在曠野里,以色列人每天吃嗎哪,到了恩無可忍的地步,頻頻向摩西抱怨,摩西就向神呼求【管理这百姓的责任太重了,我独自担当不起。你这样待我,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立时将我杀了,不叫我见自己的苦情」(參民11:14-15)。這些都是用死來表達對神的抗議。

 

其實這些話都有耍賴的成份,要有一定的親密關係,才會這麼說的。家人之間也會出現這一類的對話,因為他們認為某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take for granted)因此,萬一有些事不如他們的意,就耍賴了。在權利與義務之間,我們常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這兩個月來,周榮眼睛動了白內障手術,我必須當他的司機,讓我更多思想到人的自私自義的問題。自從我不上班、不上學以後,只要是兩個人一起出門,都是周榮開車,我心想:這是理所當然的,他的體能和開車技術都比我強很多。這陣子我東奔西跑,晚上也開車,十分疲憊。才想到原來周榮一直在保護我,怕我開車累著了。而我一直都認為:由他開車是理所當然的。家人之間的相處,真的要常常以為虧欠,沒有什麽事是理所當然的。

 

我們一直認為神對我們的恩惠、慈愛憐憫是理所當然的,有一天發現神沒有站在我這邊,就發火了,其實神從來沒說過,不管在什麽情況,祂都會站在我們這邊,實現我們的願望

 

神在西奈山呼喚摩西,要他曉諭以色列人:【如果他們實在聽從神的話,遵守神的約,他們就要在萬民中作屬神的子民、祭司的國度,是聖潔的國民】。這是西奈山之約,神是守約施慈愛的神,但有個前提:以色列民必須聽從神的話,遵守神的約(出19:5-6)。

 

主耶穌在頒佈大使命時這麼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所以,不是神站在我們這邊,而是我們要站在神那邊,聽祂的話,遵守祂的約,祂就常與我們同在。主的心意是: 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因為祂是有恩典、有豐盛的慈愛、有憐憫的神

 

V4: 耶和華說、你這樣發怒合乎理麼。

可見憐憫人的神,並沒有聽約拿的禱告,神跟他講理“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約拿的發怒和神的“不輕易發怒”,正好成了強烈的對比。人是免不了會生氣發怒的,所以使徒保羅才會說“生氣卻不要犯罪”,也不可“含怒到日落”。

 

「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這句話,我們可能對孩子或配偶講過,因為他們偶爾也會耍賴那麼,我們可以向神求死嗎?根據耶和華的回答「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很顯然,約拿是說錯話、表錯情了。我們是否也有過類似這樣尷尬、不討神喜悅的時候呢?

 

在長達30年的教會生活里,曾經看過很多次傳道人和同工們的憤怒。譬如:教會聘請了不是心目中理想的傳道人,或是自己不想買堂但是長執會卻決定要買,於是憤怒到不行。有的甚至離開教會。雖然沒有求死,但對神的不滿和怨恨已經是快到頂了。

 

我們往往希望神聽我們的禱告,站在我們這邊,而不是努力學習聆聽神的聲音,體會神的心意。約拿希望神毀滅尼尼微,但是他的希望落空了,於是發怒向神求死。從先知約拿身上,我們多多少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原來這就是我們信仰的心態。

當我們對神生氣的時候,希望可以想起神對約拿所講的「你这样发怒合乎理吗?」然後 自己可以冷靜下來,謙卑地自我反省一番。那麼,約拿有沒有回答神的問話呢?

V5于是约拿出城,坐在城的东边,在那里为自己搭了一座棚,坐在棚的荫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

 

約拿並沒有回答神的問話,心中想必窩了一團火,生气地离开现场:他坐在棚的荫下,目的只有一個,要看看那城究竟如何,有些靜坐抗議的意思。他要證實神是否會成就祂自己说过的話,毀滅尼尼微城,如果神因為他們的悔改而不降災,他實在不甘心,無法平靜啊

 

二、神用比喻教導約拿體會祂的憐憫 6-11

 

V6耶和華 神安排一棵蓖麻、使其發生高過約拿、影兒遮蓋他的頭、救他脫離苦楚.約拿因這棵蓖麻大大喜樂。
【耶和华神安排】這個句子,在約拿書出現過幾次,在第一章里神使海中起大风,安排一条大鱼吞了约拿,讓約拿認識到神的權能,第二章里,神吩咐大魚將約拿吐在旱地上,顯明神的拯救。現在神又安排一棵蓖麻,神這樣的安排是想讓約拿學習什麽功課呢?

 

很顯然這座棚不夠遮蔭,神才會安排蓖麻,救約拿脱离日曬之苦。蓖麻大概是一種灌木,可長高到三公尺半,葉子很大可供遮蔭。約拿因為有了蓖麻遮蔭,心中就大大喜樂。这里跟第一节的“这事约拿大大不悦,且甚发怒“成了很有趣的对比。神不降灾 ,尼尼微人得以存活,约拿大大不悦,一棵蓖麻遮蔭,让他免受烈日曝晒,就让他大大地欢喜快乐。我们人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凡事顺我的意思就高兴,否则就不舒服,甚至大怒。

 

V7次日黎明、神卻安排一條蟲子、咬這蓖麻、以致枯槁。

V8日頭出來的時候、 神安排炎熱的東風.日頭曝曬約拿的頭、使他發昏、他就為自己求死、說、我死了比活着還好。

 

在这两节经文里,又出现了“神安排“。这三个字告诉我们“神掌权”。才不过相隔一天,那棵蓖麻居然就枯槁了。原来是神安排一条虫子咬这蓖麻。这就令人费解了。神既然安排一棵蓖麻讓约拿遮阴,为什么又作这样的安排呢?这不是前后矛盾吗?那么在蓖麻枯槁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第8节說,日头出来的时候,神安排炎热的东风,这可真的是雪上加霜了。日头再加上炎热的东风,约拿被晒地昏头昏脑的,于是他就为自己求死,这是第二次求死了。第一次是在第3节,祷告求神取他的性命,兩次都是说的:我死了比活着还好。真的嗎?

 

在短短的几节经文里,“为自己“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在第5节,“为自己”搭了一座棚,第8节是“为自己”求死。可见约拿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人,而大多数的我们也是一样。前几天我读到这样一則故事:

一位醫生在接到緊急手術的電話後,用最快的速度趕到醫院、換上手術服,这時男孩的父親失控地對他喊道:「你怎麼這麼晚才來?你難道不知道我兒子正處在危險中嗎?你怎麼一點責任心都沒有?」

醫生淡然地笑著說:「很抱歉,剛剛我不在醫院,接到電話就馬上趕來了,您冷靜一下。」「冷靜?如果手術室裡躺著的是你的兒子,你能冷靜嗎?如果現在你的兒子死了,你會怎麼樣?」男孩的父親憤怒地說。

醫生又淡然地笑著說:「我會默誦祈禱文──『我們從塵土中來,也要歸於塵土,一切都是來自上天的祝福』。所以,請為你的兒子祈禱吧!」

男孩的父親憤憤地說:「當一個人對別人的生死漠不關心時,才會這樣說。」

幾個小時後,手術順利完成,醫生高興地從手術室走出來,對男孩的父親說:「謝天謝地,你的兒子得救了!」還沒有等到男孩的父親答話,他便匆匆離去,並說:「如果有問題,你可以問護士!」

「他怎麼如此傲慢? 連我問問兒子的情況這幾分鐘的時間他都等不了嗎?」男孩的父親對護士憤憤不平地說。

這時,護士的眼淚一下子就傾流出來了:「其實,醫生的兒子昨天在交通事故中身亡了,我們叫他來為你的兒子做手術的時候,他正在去殯儀館的路上,現在,他救活了你的兒子,要趕去完成他兒子的葬禮。」

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以为全世界都围着自己转。別人的生活發生了什麼,他們正在經歷著怎樣的波折和磨難,我们不知道也不关心。就像先知约拿,以为只有自己在经历痛苦。如果我們總是抱著這種心態,那麼,夫妻之間,親子之間,朋友之間,同仁之間,甚至與父母、兄弟姐妹的相處,都會出現不和諧的狀態。

因此,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聖經學者巴克萊說:我們很幸福的時候,千萬不要以為人人都是如此幸福,要想到並且紀念他人的痛苦。

V9神對約拿說、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麼.他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

 

神再一次的用溫柔的態度,跟約拿訴之以理。這次約拿不像上次的緘默,他回答說我發怒以至於死、都合乎理:約拿竟然向神強嘴。有時候無理取鬧的孩子也會向父母如此回嘴,還自以為理直氣壯呢!

 

V10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

V11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

 

看到這麼不講理的約拿,神告訴他,這棵蓖麻不是你約拿辛苦栽種的,也不是你費心澆灌栽培的,它一夜之間長了出來,一夜之間又枯死了。你尚且疼惜捨不得。何況,這尼尼微大城里,光是嬰孩就有12萬多人(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是指嬰孩),加上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少說也有50多萬人,並且還有許許多多的牲畜,我怎麼可能不憐恤愛惜他們呢?

 

神不僅憐恤愛惜世人也疼惜牲畜。這帶給我一些觸動。知道有很多人把自己養的狗當成家中的成員。一年前周榮開始在後院養雞,因為家住山邊,放養的雞已經被動物叼走了四隻。雖然知道家禽的命運最後可能被宰殺,但看到弱肉強食,仍然很憤怒 惋惜、難過。人類的惻隱之心是神給的,對牲畜都如此疼惜,更何況是對人呢?

 

整個約拿的故事就結束在這裡,沒有記述約拿的回話,給人們留下一個想像的空間,這最後的問句會一直在讀者的心中迴響,也會一直迴蕩在歷史的長廊里。

 

神要約拿因著自己對一棵蓖麻的疼惜,能夠體會神對人類憐憫的心腸。因為蓖麻讓約拿遮蔭,對他自己有益處,雖然不是他親自栽種栽培的,他也愛惜,這是從利己思想發出的,尼尼微人作惡,又是外邦人,而且侵略以色列,所以滅了最好。

但是神的心意卻不是這樣:弥迦书6:8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

 

约拿顾念个人的感觉多过于神的心意。神的愛與憐憫,跟人的愛與憐憫,確實有天淵之別

讀過這樣的例證: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有廿一位納粹罪犯在紐倫堡被逮捕,罪名是屠殺三千萬人,其中六百萬是猶太人。他們每人都有兩個權利,一是可以有免費律師,另一個是可以有照顧他們心靈的神職人員。有五個人指定要天主教神父,其他人則說要信義宗路德會的牧師。

後來他們在美軍那裡找到一位路德會的牧師,這人的祖父母從德國移民美國,他兩個兒子都遭德國人毒手,因此他拒絕去照顧那十六人的靈魂。但神想的和他不一樣,神要他去幫助這些全德國最壞的人。經過內心的一陣掙扎以後,這位牧師降服在神的旨意之下,他坐下來,對他們說耶穌為你們的罪死,除了兩個人不願意認罪,其餘的紛紛尋求神的憐憫。

這些納粹黨徒在被吊死的那一天,一個個告白說自己全然相信救贖主耶穌。這些全世界最殘忍的人,已經為他們的罪付了代價被處死,但他們死的時候,已得著神的憐憫和赦免。

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跟耶穌同釘十字架的強盜對耶穌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23:42-43)。耶穌的憐憫馬上臨到了悔改人的身上,這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所說的第二句話,它的力量一直影嚮到當今的世代。

神的愛是信實的,聖經一再強調祂以永遠的愛,愛以色列人。所以在公義的審判之後常有無限的憐憫,使以色列人再得復興,但這種復興是有條件的,以色列人必須重新歸向神,切實悔改並表明信靠之心。神切望他們肯這樣回轉,因為神的本性就是滿了憐憫。神的憐憫根源於祂和百姓的立約關係。我們的盼望也源於耶和華的憐憫。

神的這種恩慈與憐憫也同樣用在對外邦人的身上,神要以色列人在萬民中作【祭司的國度】,帶領其他民族和國家認識神。所以派遣先知約拿去尼尼微宣告神審判的信息,尼尼微人全城認罪悔改,神就收回成命不降災,因為神憐憫他們。就如祂對約拿說的: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神愛世人、憐憫世人的心意永不改變。

有一位牧者如此說【公義與憐憫並不互相矛盾,它們在同一條路上行進,惟一不同的是,恩典比公平走得更遠。公義是把這人應得的給他,但憐憫是給他們原本不該得的】。不管新約或舊約,神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祂可以選擇誰得到祂更多的憐憫。這是神的主權。神也要我們能夠體會祂憐憫人的心腸,而去憐憫別人。因為我們都是蒙了神恩典的人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18章講了一個天國的比喻: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賬。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因為無法償還,他就俯伏跪在主人面前,求主人寬容他,主人動了慈心,就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

 

可是那個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揪着他,那位同伴哀求他的寬容,可是卻被下在監理。主人知道以後,就教訓那位僕人【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麼】?主人大怒之余,就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這個比喻是要講”饒恕你的弟兄“,但在饒恕之前,必先有憐憫之心。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說【神憐憫我們,因此我們也當學習憐憫別人。同樣的,當我們感受被寬恕而非懲罰時,才會隨時準備去寬恕別人。神已經這樣對待了我們,我們也有責任這樣對待別人】。

 

新約的雅各書也論到憐憫“因為對不行憐憫的人,審判他們的時候就沒有憐憫;憐憫勝過審判”(雅2:13新譯本)。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有憐憫之心,神在審判日也必憐憫他。八福其中有一福是”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不憐憫人的人將受到”不憐憫“的審判。

最後一節的最後一句:我豈能不愛惜呢。告訴我們神的心意是要萬人得救。我們也在這裡特別紀念我們的短宣隊員,他們體會神的心意,到美中校園傳福音報喜信。

結論

在約拿書第四章(也是最後一章)我們看到了神和約拿的對話,其他三章都沒有。我們看到神對先知的容忍和憐憫。其實,先知約拿的信仰心態,也多多少少代表了世人的信仰心態,我們也會像先知約拿一樣,將自己從民族、國家歷史中傳承下來的價值觀、以及道德是非標準,用來回應神的愛。以至於忽略了神憐憫世人,盼望萬人得救的心意。

 

愿我們都能更加體貼神的心意,珍惜神對我們的慈悲憐憫,用我們對別人的憐憫來回應神對我們信實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