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主日证道:《體恤與寬容》(沈丽薰传道)

基督六家主日信息
0823主日证道《體恤與寬容

引言

今年耶鲁大学校长毕业典礼演讲:关爱我们的邻舍Caring for Our Neighbors 他说: 这场COVID-19危机给我们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并借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需要的人,谁会停下来施以援手?”这个月的主题是社区和关系。今天我要用羅12:14~21,跟大家一起来思想“體恤與寬容”,盼望能帮助我们基督徒在社区里,能像那位好撒玛利亚人,对需要的人施以援手和关爱,行事为人与所蒙的恩相称,将荣耀归给神。主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太5:13-14)

经文:羅12:14~21

14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15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16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為聰明。17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18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19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着、『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20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喫.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21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分成兩大段﹕一、存謙卑善待眾人(15-16) 二、順服主力愛仇敵(14、17-21)

存謙卑善待眾人(15~16)

我先從15節講起,因為14節: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其實是17~21節的伏筆,是有關對待仇敵的,所以把14節歸入第二段

1.與人認同(15)—「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

有關感情付出的最高境界,恐怕就是「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怎麼說呢?因為只有當我們把別人的事當作是自己的事,才可能和別人一同快樂、一起哀哭。有這樣「體恤」的心,才可能「與人認同」,才可能無條件地將自己的「愛」和「感情」放在別人身上。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就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與哀哭的同哭,應該不難作到。

20年前,我21岁的女儿因为癌症去世,我的亲朋好友,教会的弟兄姐妹几乎同声哀哭,很难接受这样的悲剧。他们有的默默陪伴,有的帮忙筹备追思礼拜,编一个纪念文集,让我满得安慰,女儿在UCLA团契的三位姐妹,20年来,都会在她的忌日送来鲜花。“与哀哭的人同哭”,让我们领受到,这人世间是满了温情的。

使徒勸勉我們不但要「與哀哭的人同哭」,也要「與喜樂的人同樂」,你們認為這兩件事,那一樣比較難呢?我認為「同樂」比較難。我曾经從朋友那裏聽到一件事,讓我很難相信。有一對夫妻在學術方面的研究領域幾乎一樣,都相當有成就,可是兩個人中只能有一位被選為國家院士,結果先生被選上,不久他們就「離婚」,各走各的。我問朋友﹕為了什麼?她說﹕因為太太的成就不輸給先生。我說﹕他們是一家人,先生成功,太太不是「與有榮焉」有福同享嗎?朋友說﹕太太不甘心啊!

我們再來看看路加福音「浪子回頭」的比喻,當小兒子分了家產,出外浪蕩一陣子以後,他後悔自己的行為,回家請求父親的原諒,父親為了這個失而復得的小兒子,歡喜快樂,宰了肥牛犢歡迎他回來,大兒子從田間回來,知道了是怎麼一回事以後,非但沒有和父親一起歡喜快樂,反而生氣。大兒子也是不甘心啊!

在社會上,類似這樣的情形,恐怕不少,因為人性有它軟弱的一面。當自己沒有而別人有的時候,「嫉妒」就會油然而生,而嫉妒的殺傷力又特別強大,智慧書箴言說「忿怒為殘忍,怒氣為狂瀾,惟有嫉妒,誰能敵得住呢?」(箴27:4)

如果我們在弟兄姐妹當中能夠作到「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那麼我們就是活出了保羅在《林前》12:26的教訓:「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這裡有著很深的「同甘共苦、榮辱與共」的味道,呈現出基督徒之間「愛」的深度和廣度。

當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不是照自己的喜歡來運用我們的情感,而是為著神國度擴展的緣故,不論是與人「同樂」或是「同哭」,都是為著叫人得著福音的好處,讓人認識基督的愛。当我们可以和眾人同樂同哭,我们就可以像那位好撒玛利亚人一样,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这样,我们就是世上的盐和世上的光。

2.俯就卑微(16)—「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為聰明」。

.「同心」希腊文直译是“以相同的事彼此思想”,也就是要彼此和睦同居。使徒保罗劝勉腓立比信徒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腓2:2),这里的意思也相同。有一次英國的納爾遜將軍在海上指揮作戰的時候,忽然有一隊士兵起了爭執,他從望遠境裡看到遠遠來了一艘敵艦,就指著那艘敵艦,對那些正吵得不可開交的士兵說﹕「看!你們的敵人在那邊,不在這裡」。後來在一次勝仗以後,他差人送信回英國,信上說,他戰勝的主要原因是「我有幸指揮一隊弟兄作戰」,「弟兄」就表示彼此同心,和睦同居,否則很難打勝仗。

保羅要我們彼此同心,盡量用愛心包容。不要志氣高大,就是一種謙讓的愛。惟有謙讓才可能與人和諧相處。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對上級謙恭是本分,對平輩謙遜是和善,對下級謙遜是高貴,對所有的人謙遜是安全」。「志氣高大」與「志氣遠大」只差一個字,但一字之差,卻差之千里。志氣遠大是有高尚的心志,寬廣的胸襟,但一方面又可以是虛懷若谷;志氣高大卻是傲氣凌人、自高自大。不同心的主要原因,往往是自以為了不起、自以為聰明。

使徒要我們俯就卑微的人或事。基督徒有愛心,就不會把任何人看的太卑微而不去親近,也不會把任何事看的太卑下,而不宵去作。

初期教會裡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地位高尚的人信了主,他第一次到教堂作禮拜的時候,崇拜已經開始,教會的長老指著一個座位請他坐下,他搖著頭說﹕「我不能坐那裏,因為隔壁的座位上就坐著我的奴僕」。長老再一次地說「請坐那個位子」,他又說「我怎能坐在我奴僕的旁邊呢」?長老第三次又說「請坐那個位子」,那位貴人只好去坐那個位子,坐在他僕人的旁邊,而且按照猶太人的見面習俗,跟他親嘴問安。

當時在基督教會裡是唯一主人與僕人能夠同坐的地方,在主裡不分貴賤。我就想到,如果今天教會裡來了一位流浪漢,不知道我們會如何對待他?使徒的教訓不但是要我們不可以有勢利眼,看輕社會地位較低、比較窮的人,他更要我們能夠體恤扶助比較弱的一方,因為神也是這樣對待我們,否則有誰可以蒙恩?我們都是不配的人,惟有體恤扶持比我們软弱的人,才可能與人和諧地相處。

順服主力愛仇敵(14、17~21)

為敵祝福(14)—「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

這裡保羅指示信徒,應該如何對待那些逼迫他們的人,所講的「愛仇敵」是17~21節的伏筆。「只要祝福,不可咒詛」這句話帶著命令的語氣,是指仇敵對我們個人的苦待,或人身攻擊而說的,不包括對福音工作的阻擋。使徒行傳記載保羅責備行法術的以呂馬﹕「你混亂主的正道還不止住嗎?」(徒13:6~12)

這裡「只要祝福,不可咒詛」的教訓跟主耶穌的登山寶訓非常接近,主耶穌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5:44)。當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祂為那些釘祂的人禱告﹕路23:34「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主耶穌給我們留下了「愛仇敵、为逼迫者祷告」的榜樣。

2015年的12月,我证道的题目是“和平之君”,当时讲过渊田美津雄和Jacob DeShazer的见证,最近看到纪弟兄发在moment的一篇文章,正是讲到这两个人,他们作到了爱仇敌:渊田美津雄是偷袭珍珠港的指挥官,Jacob是之后参加空袭日本本土的美军,在一次战役中被俘虏,三位战友被枪决,他被残酷地折磨。支撑他活下去的理由,就是报复日本人。后来他得到一本圣经,看到耶稣在十字架上为那些伤害他的人祷告“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他觉得内心被注入新的自由喜乐的生命,他开始为日本守卫祷告,实践耶稣的教导: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日本战败后,他被释放。身体康复后,去读神学,然后去到他曾经轰炸的日本名古屋,建立教会,向日本人传福音。

渊田美津雄在日本战败后,有一天在车站拿到了一张教会的单张,上面正是Jacob从战俘到宣教士的故事,他被深深打动,开始读圣经,认罪痛哭悔改,1949年,受洗归入基督。1950年,曾经是死敌的两个人,在日本见面,竟然坐到了一起,手捧同一本圣经,他们成为了主内的弟兄姐妹。渊田美津雄这位曾经偷袭珍珠港的指挥官,以基督宣教士来到美国,受到人们的欢迎。1966年,他重返珍珠港,参加珍珠港遇袭25周年纪念,他送给当时的幸存者一份礼物-一本圣经,在扉页上,他写上了一句话: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

弟兄姐妹,我們當中可能沒有人参加过战争,但可能有人家庭破碎,有人被上司逼迫,被朋友出賣,或是被同事排擠,因為種種陰影的籠罩,沒有辦法從「仇恨」的捆綁中釋放,今天就讓我們求主用祂的大愛來幫助我們,效法主耶稣的榜樣,祝福那些曾經逼迫我們的人,這樣我們的心靈就得以自由,

從17節開始就是一些愛仇敵具體可行的方法﹕

  1. 尋求和睦(17~18)—「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那么,旧约出埃及记、利未记里提到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那是说明一项原则:判处刑罚的轻重,要与所犯的罪相称,不可过分严厉。耶稣在登山宝训(太5:38-42)用爱的律纠正一般人对报复条例的误解。祂說:不要與惡人作對(太5:39),羅馬書13章談到,在法庭上惡人會得到應得的懲罰,但是在個人的層面上,我們絕對不可以為自己報仇,傷害那傷害我們的人。反對報復是基督教倫理傳統最早期的特徵之一,箴言20:22你不要說,我要以惡報惡;要等候耶和華,他必拯救你。

信徒不但不能「以惡報惡」,眾人都看為好的事,合乎道德標準的事,還要留心去作,也就是說:所作的事,要讓人無可指摘,有美好的見證,讓別人因著我們「愛的德行」,因而願意歸向神。不僅如此,「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不「以惡報惡」可以不讓事情惡化,但還不夠,需要積極去尋求和睦,不管對方是信徒或是非信徒,都要跟他們保持融洽的關係。不過保羅也承認,我們在這方面的努力也有一定的限制,如果對方的要求跟我們的信仰有所抵觸,譬如對方要求我們作假見證等,那就不能妥協。信徒要以「愛心」為本,盡力追求與眾人和睦。

  1. 聽憑主怒(19)—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

這裡對信徒為什麼不能「以惡報惡」自行報復,作出了解釋,因為我們所事奉的,是掌管一切和公義的神,祂承諾要報應那些在世上作惡的人。《申》32:35-神說「他們失腳的時候,伸冤報應在我」。神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就是神震怒的日子。

基督徒的心態不但要尋求和睦,也要承認伸冤在神,伸冤是神的主權,我們不要將神的主權據為己有,我們要相信神有祂特定的方法,有祂的時間表,要相信神是公義的,祂會為我們成就公平的事,就是神沒有成就我們認為是公平的事,我們也要欣然接受,因為主權在神,不在我們手裡。

我们来看看创世记里约瑟的例子。他被哥哥们卖到埃及,后来,他当了埃及的宰相,因为饥荒,雅各一家来到了埃及。创50:15約瑟的哥哥們見父親死了、就說、或者約瑟懷恨我們、照着我們從前待他一切的惡、足足的報復我們。19-20:約瑟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神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这是约瑟信心的顶峰,完全让神来处理得罪自己的人,在人的恶谋中看出神的眷顾与安排;不仅以赦免回报恶,还以实际的爱来表达。

杏林子劉俠,她12歲起就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關節損壞僵硬,但她靠著自修,寫作二十幾年,後來又創辦了「伊甸園殘障基金會」。03年,祂被印尼籍管家毆打,傷重不治,祂沒有追究管家的責任,她留下的名言是「除了愛,我一無所有」,祂的一生被病痛折磨,是神不斷用愛來滋潤她飽受創傷的心靈,她心中滿溢著神的愛,她不替自己伸冤,饒恕了對方的罪行,她將自己完全交在神的手中。

詩人紀伯侖說﹕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恕。當我們受到傷害,心中滴血的時候,實在很難原諒對方,只有來到神面前,求取祂的憐憫,讓我們有從神而來的愛,才可能寬恕對方,當神吩咐我們去愛仇敵的時候,跟著這命令來的便是祂賜給我們的愛。人的偉大不在他自己,乃在透過他裡面的那位(The greatness of a man is not in him, but through Him),後面的Him大寫,就是神,是神的愛讓我們可以愛仇敵。

  1. 化敵為友(20~21)—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前面提到「寧可讓步、聽憑主怒」,不要為自己伸冤是對待仇敵比較消極的作法,積極的作法是要拿出愛心的行動;「仇敵若餓了,給他吃,渴了,給他喝」,就是要愛仇敵,看顧他的需要,真心為他的利益著想。因為這樣作,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教父:奧古斯丁(Augustine)與耶柔米(Jerome)認為這「炭火」代表著因「被慚愧所燒之苦」(burning pains of shame)最終會帶來仇敵的悔改。20节是保罗引自箴言25:21-22。(箴25:22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耶和华也必赏赐你)。神必賞賜那滿足困苦中的仇敵的人,

圣经学者John Stott认为忏悔者把烧着的炭盛在头上,作为悔改的证据,是古埃及的仪式。如此,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的意思,就是:以爱相待,使人心意改变的生动象征。除了不为自己复仇以外,还有两个积极的行动,就是把对方当受的惩罚交给神(紧接着上文19节: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并且主动照顾对方的利益。有着:以愛去溶化對方的敵對態度或仇恨。英文也有这么一句:Love your enemy and it will completely confuse him(愛你的仇敵,你就可以讓他無所適從)。这种行为所带来的“炭火”的用意是医治,不是伤害。

一次,林肯总统遇到某议员。该议员批评林肯总统对敌人的态度,“为什么要试图跟他们做朋友呢?”他质问道,“你应该试图去消灭他们“。难道我不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林肯温和地说“特别是当我使他们变成朋友的时候”。

但是要作到「愛仇敵,看顧他的需要」談何容易啊!曾经在电视和报纸上看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标题非常吸引人:“女警误杀黑人会计师,法庭上死者弟弟拥抱凶手并原谅她,全场泪奔”: 前德州达拉斯(Dallas)白人女警盖格(Amber Guyger)在2018年9月6日走错公寓的家门,误杀非裔邻居波森(Botham Shem Jean),这位26岁的邻居正在家休息,吃冰淇淋。2019年(去年)10月1日,Guyger被宣判谋杀罪成立,监禁10年。

死者的18岁弟弟布兰特(Brandt Jean)于2日出席听证会,他对那位女警说「如果妳真的感到抱歉,我知道我可以代表自己说,我原谅妳。我知道,如果妳去祈求上帝,祂也会原谅妳。虽然失去亲人非常痛苦,但我不会诅咒妳死掉,反而希望妳过得很好,如果妳把生命奉献给基督,那将会是Botham希望妳去做的最好的事。Brandt声音颤抖,转身询问法官,请问我可以给她一个拥抱吗? 他获得地方法官坎普(Tammy Kemp)许可后,擦去泪水,走下证人席,紧紧地拥抱杀死亲哥哥的女警说,我不希望妳坐牢,我已经原谅妳了。

据美联社报导:达拉斯地方检察官克鲁佐特(John Creuzot)认为,这个拥抱是一个疗愈与宽恕的惊人之举,他指出,如果一名18岁少年都能做到,我希望更大的社会,不只达拉斯,而是整个德州与美国,都能够从中得到一个讯息。市长强森(Eric Johnson) 也在声明中表示,永远也不要忘记 Botham和Brandt以及一整个家族所代表的爱、信念与力量的榜样。Botham和Brandt 两兄弟都在圣露西亚 (St. Lucia) 的基督教堂长大,全家都敬虔爱主。

主耶稣说: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太6:14)。醫治的能力,不繫於我們的良善 也不在於我們的饒恕,醫治這世界的能力,乃繫於神的良善與饒恕

人世間對「怨與仇」的處理大概可以歸納為四種﹕一般的人大概是「以恨報怨」,君子呢?是「以直報怨」,孔子說過「君子以直報怨可也」,聖賢呢?想必是「以德報怨」,那麼基督徒呢?那就是主耶穌和使徒的教導,我們要「以愛報怨」、化敵為友,讓敵人看到基督的愛。

最後一節「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这是保羅論證的結語也是全章的高潮,在我們面前擺著的是非常「鮮明的抉擇」,沒有所謂的中間路線。如果我們「咒詛敵人,以惡報惡,為自己伸冤」,就是向罪惡投降,被罪惡擊敗了,也就是「為惡所勝」;如果我們祝福逼迫我們的人,致力於尋求與人和睦,不為自己伸冤,把審判權完全交給神,愛我們的仇敵,服事他,關心他的利益,並促使他悔改歸信,那麼我們便是「以善勝惡」了。以善勝惡就是「十架之道」,信徒應該效法主耶穌的榜樣,以愛的行動來彰顯他們是屬神的人。

結論

「體恤和寬容」是這8節經文的主題,如何作到「體恤」呢?我們要存謙卑善待眾人,就是要能夠與人認同,還要俯就卑微。那麼如何作到「寬容」呢?要順服主力愛仇敵,首先要為敵人祝福,不可咒诅2. 要尋求和睦,不「以惡報惡」。3. 聽憑主怒,不可為自己伸冤。4. 化敵為友,以爱抱怨。總之,跟隨基督的門徒要以善勝惡。

人心裡的仇恨會帶來社會的動亂,5月底因为由来已久的“种族问题”,从一个事件演变成群体的抗议、甚至有人趁火打劫,在疫情中,可以说是雪上加霜。中古世紀的聖徒法蘭西斯曾經如此的禱告「主啊!使我做你和平之子,在仇恨之處,播下愛心;在傷害之處,播下寬恕…  」,讓我們能徹底地作到「體恤與寬容」,流露出基督的馨香之氣,也讓我們基督徒在「愛中的團契」能夠成為邻舍、社区的祝福。

呼召:在座的朋友当中,如果你还没认识主、相信主,今天,你是否愿意接受主耶稣基督为你的救主和生命的主? 好让我们一起实践”十架之道”?弟兄姐妹当中,在你的心牢里,是否关了一些曾经逼迫你或陷害过你的人?今天,你是否愿意用主的爱来饶恕他们?将他们从你的心牢里释放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