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施波设

注明:本文摘自网络

 

伊施波设是扫罗扫罗王朝的第二代国王。扫罗的王朝二世而亡,和我们的中国大秦帝国一样。虽然秦始皇很强势,然而他的帝国还是败了在他的儿子手里,被奸臣所篡夺。伊施波设四十岁登基,做王两年就被背叛的人杀死,最终身亡和国亡。圣经中间第一次出现他的名字的时候,他已经是40岁了,在这个之前都是名不经传的人。也就是说,扫罗虽然有这个儿子,但是,众人的焦点不在他的身上,他毫不起眼。他出现的情形是扫罗和扫罗的三个儿子阵亡之后,那么以色列的就没有国王的情况下面,作为一般来说,扫罗这个王室的血统就只剩下了伊施波设了。尼珥的儿子押尼珥把他带到了玛哈念,立他做以色列的王。
   
我们从地图上面可以看见玛哈念这个地方是在约旦河河东,是在约旦河东迦得支派和玛拿西支派地业的交界处, 位于基列雅比之南。而大卫则是在希伯伦地方作王,这个地方是在约旦河河西在死海边上,而这边上也是靠近非利士人的地方和亚实基伦,迦萨相对。押尼珥将伊施波设带到了约旦河河东,以避开在河西已有雄大势力的非利士人。这里记载的伊施波设为王的五个地方,就是基列,亚书利,耶斯列,以法莲,便雅悯,这几个地方都是在北方,范围有限,而“以色列众人”一语当为溢美之词。事实上,押尼珥立扫罗之后为王之举是徒劳无功。伊施波设庸碌无能。押尼珥用了近五年的时间才能取得北方支派的统一,让他等级为王,而且在位就短短的两年的时间。

一、傀儡王伊施波设(撒下2:8-11

圣经没有过多的提及伊施波设,但是很明显,他是个无能的傀儡,完全的受到了押尼珥的操纵。他的年龄当然已经够格,可以和父亲、兄弟一同参战,但是扫罗将他留在家里,以保存皇室血脉(或许,他也是一个无能的士兵吧)。扫罗和押尼珥都知道,上帝已经将王位从扫罗手中取走。 扫罗知道自己和三个儿子将会战死,可能就安排四子继位。也许以色列元帅已经给伊施波设加冕,但耶和华从未膏立过他。

对于记载伊施波设的内容2章开始到4章的一部分,里面写的最多的却是押尼珥的内容。伊施波设出场的次数是非常少的。对于看到押尼珥这个人我们很自然的就想到中国历史上面的一个人物就是曹操,这个所谓的历史上最大的奸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押尼珥所做的事情也是这样的事情,我们会看见的是,这个伊施波设就是一个纯粹的傀儡,而不是像汉献帝一样,图谋企图夺回自己的皇权。

而押尼珥在内统合北方的支派联盟,对外与大卫对峙相对抗。那么伊施波设就是作为一个傀儡之王所起的作用就是:让这个原来是扫罗的元帅押尼珥,在扫罗阵亡之后保持自己作为全国军事元帅的地位。

扫罗和他的人都知道大卫是在扫罗之后必然要接续扫罗为王。就像是约拿单曾对大卫说过: 当大卫为王的时候,他为丞相辅助他。就是约拿单作为王储也知道了大卫必定为王,何况是作为王统管全国的扫罗王呢。

故此,押尼珥,在扫罗阵亡之后就是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投靠大卫,帮助其整合国家,使得在扫罗阵亡之后政权的平稳国度。另一个的选择就是拥立扫罗的后裔为王,那么原来为元帅的他,新王登基之后当然是要更要依靠他来稳定北方的支派的联盟,统管全国大军。而且扫罗最为器重的三个儿子,都阵亡,而留下性格儒弱的伊施波设,这个更是给他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势而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罪提供了极其的便利的条件。而伊施波设最终也就成为一个傀儡王,名义上是以色列的君王,实际上的权力都是掌握在押尼珥手上。

我们从圣经中间不多的记载中间看到,伊施波设他是一个非常普通,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所以,在押尼珥这个强势的元帅的手中,任押尼珥拿捏。可以这么说押尼珥完全可以篡位为王的机会。而伊施波设可能也是察觉到了这样的诡异的氛围,君不君,臣不臣。在一次交锋中间完全撕破脸面,而押尼珥也去投靠大卫,以保全自己将来的命运。而作为傀儡王的命运结局也是非常悲剧的。伊施波设的结局也是这样的悲剧。

二、   伊施波设之失败

伊施波设是一个没有多少的能力的国王,完全是靠着押尼珥的扶持而作为国王,而且自己又是没有多少能力来治理这个国家。所以,扫罗家和大卫家争战许久。然而大卫家日见强盛,扫罗家却是日见衰弱。

伊施波设的失败之处:

1、他的国家国势日渐衰微(撒母耳记下31

撒母耳记下31就是非常清楚的记载扫罗家和大卫家的征战,前面记载两家之间的交手虽然暂停,但是,并未停止。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扫罗家日渐衰落,而大卫一日强盛过一日。我们很明显的看到的是在大卫这个雄才大略,那么相比之下,这个伊施波设显得无能,也无法挽回扫罗王朝的没落了。一个国家要兴盛,给君臣心思安定,那么君王就必须要有儿子,也就是后继有人。而圣经中间用非常独特的方式写出了大卫家和他的王国的兴盛。那就是关于大卫儿子的出生,圣经一共是记载了大卫的六个儿子。这个显示出大卫家族的兴盛,也是大卫王国的兴盛。

而关于伊施波设的后裔记载却是没有,也就是侧面的表示出来这个王逐渐在走下坡路。就是经文开始讲述的伊施波设,也就是扫罗家日渐衰微。

2、对自己的下属失去控制(撒母耳记下36-11

伊施波设的失败之处,就是君不君,臣不臣。也就是这个太儒弱了不适合为君王。也就是无法掌握这个国家的大权。而押尼珥真的是一个权臣,他居然和扫罗的妃嫔同房。看到这件事情我就想到了三国的董卓,他也是这样做事情的。

King Ish-bosheth’s head lies at the feet of his assassins, who seek a reward from King David at his capital of Hebron.

押尼珥在此的行为是极大的冒犯了作为君王的伊施波设的权威,这样的举动是将他作为傀儡王的最后一层遮羞布给扯了下来。因为,在古代中东,已逝君王的妃嫔是属于他的继任者,在这里,就是伊施波设的。无论是谁要求得到其中一个,就如同要求得到这个王国,便是犯了叛国罪。亚比尼雅因此招致了杀身之祸。

押尼珥这样的行为成功的激怒了伊施波设。虽然伊施波设无能,但是作为一个君王之后,维护王室的尊严是他应该去做的事情。那么伊施波设开始责备他押尼珥。但是,伊施波设忘记了一点就是:拳头大的太 有发言权。他没考虑到他能够在北方作王,也是押尼珥在之前努力了五年的结果的。

简而言之,他就是一个纯粹的傀儡王,无权无势,那也就无法正面的和押尼珥交锋,最终的结果就是押尼珥不在支持伊施波设作王。因为其无法驾驭自己的属下。

3、国内支派对其失去信任(撒下3:17-19

当押尼珥要背叛伊施波设的时候,如果这个王是大得民心的王,那么底下的百姓,肯定会反抗。而我们在这段的经文中间看到的是,就是和伊施波设同一个支派的便雅悯人都喜悦大卫来做他们的王。

而且我么从这段经文中间看到的是,原来的伊施波设的王朝的以色列的长老是要大卫作为他们的王,可能有起义过,反抗过。但是,都被押尼珥镇压了。但是,这次押尼珥招聚他们不是为了镇压他们维持伊施波设的统治,乃是和那些反抗者一样,为要终结伊施波设的统治,同时迎来大卫王的统治。

三、   伊施波设之结局(撒母耳记下42-12

伊施波设的结局是凄凉的。因为押尼珥在和大卫接触和要合并两个分裂的王国的时候,被约押用计谋所杀害,约押杀押尼珥的目的看似很简单,就是为弟弟报仇,但是,更深层次的意思是要维护自己地位和权势。如果押尼珥投降大卫整合了两个王国,那么他的功劳是非常大的,那么对于约押的位置产生了非常大的威胁,约押就先下手为强解决了押尼珥。

而押尼珥死去了对于伊施波设的王朝来说,不亚于一场汶川的大地震。因为他们的国家的顶梁柱倒了,他们的王国也要末路了。同时,对于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来说,这个命令是极有可能是大卫下的,大卫对跟随伊施波设的人要下狠手,不收纳投降的。造成人心惶惶,也给大卫接下整合两个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那么对于伊施波设来说,押尼珥的死去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虽然他讨厌押尼珥,也要维护王室的权威,然而,伊施波设的王朝还是要靠押尼珥维系,安全也是要他来保证。而且百姓都知道伊施波设只不过是押尼珥手中的傀儡,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如今这个元帅不在了。国中的各支派都知道,押尼珥之死意味着伊施波设王朝统治的结束,他们无疑也会预料到,大卫和他的军队会迅速的入侵。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苦难的日子来到了。

而伊施波设最后不是死在死刑上面,不是死在战争之中,也不是自己了解了。却是被人给暗杀了。他这样的死法显得有点窝囊,相比扫罗和他的三个哥哥的阵亡的悲壮,实在是不足挂齿。

他的结局是实在可悲。

四、伊施波设之思考

对伊施波设的结局,我们可以很自然的想到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伊施波设是一个勇敢的人,那么他结局就是悲壮的和他的父亲和兄弟们上沙场,即使阵亡在上面也是光荣的。如果他是一个有谋略的人,那么他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收拾他父亲留下的残局,重整江山,再次谋求复兴的机会。如果他还是有一点点勇气的话,那么也不会在押尼珥的淫威之下瑟瑟发抖。但是,伊施波设就是这样的人,他适合小民的生活,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特别是要做一个失去了自己的力量,手下又有权臣的君王。

我们再从信仰的角度来说。伊施波设他是一个阻挡上帝计划和旨意的人,虽然这一切都是在上帝的手中。但是,作为他这个个体来说他是一个阻挡上帝计划的人因为他肯定也是知道大卫是上帝所膏立的。现在已经在犹大地被拥立为王。如果他是遵行上帝的心意的人,那么他就会放下自己手中所谓所拥有的权势而去拥立大卫这个上帝所膏立的,真正的符合以色列利益,礼仪和传统的君王。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他是被动的成为这样的人,他是押尼珥所胁迫的。

我们看见的是要成为一个上帝旨意的遵行者,不要主动或者被动的阻挡了上帝的旨意。

对伊施波设的一个总结:他是生活的失败者,他是文不成武不就的不合格的君王,他是信仰的失败者,主动或者被动的阻挡了上帝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