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主日证道《爱与热的人生》(沈丽薰传道)

基督六家主日信息

讲题:愛與熱的人生      经文:羅12:9~13 日期:9-29-19     沈丽薰

引言

我想,可能大家都知道从3月开始,香港因为反对“逃犯条例”,引起示威行动,提出了5项诉求,参加的多数是年轻的学生。这些学生因着前途的考量,在他们的人生中,作出了「優先次序」的選擇。那么,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基督的精兵,需要作出什麼「優先次序」的選擇呢?因为有些变动,我早已准备好的8月的主题:社区服事,就延后到今天讲,“如何服事”跟一个人的价值观很有关系。我们也需要作出「優先次序」的選擇。今天证道的主題是「愛與熱的人生」,其中有几点,我会应用到“社区的服事”。我们要讀的經文是罗12:9-13

9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 10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11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裏火熱.常常服事主。12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13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

使徒保羅在十二章從教義轉到實踐,從福音轉到基督徒每日的行為,他所關注的問題是﹕因著信耶穌死而復活所成立的新社群,就是教會,到底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呢?信徒的生活原則和生活形態跟那些不信的人有什麼不同呢?我將

9~13節分三方面來講﹕一、愛的原則 二、誠愛弟兄 三、熱愛人生

一、愛的原則(9)

1. 真誠無偽(9a)

  9a「愛人不可虛假」,就是說要有無偽的愛心,有真摯的關懷。如果我們從12章開始一路讀下來,就會發現在1~2節保羅以神的慈悲勸我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來事奉神,他勸勉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來察驗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從3~8節他要我們看自己合乎中道,和以恩賜來事奉。第9節開始,他要把那「更高的道路」指示我們,就是「愛」,是「真誠」、「不假冒為善的愛」,愛和假冒為善是互相排斥的,如果說愛心是德行的總綱,那麼假冒為善就是罪惡的縮影。

有名的心理學家馬斯勞(Maslow)說「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離不開安全感、愛與尊重,其中最重要的,也是與其他需要分不開的就是愛」。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這世界最缺乏的就是「完全真誠的愛」,所以保羅特別吩咐我們要除去一切的虛偽,愛必須是出于純潔真誠的心,加爾文認為,多數的人並沒有愛心,但都喜歡假裝自己的愛心很大,而且裝得很巧妙,讓人不容易察覺,他們不但欺騙了別人,也欺騙了自己,以為自己真的在愛著別人。

其實第9節可以上接第2節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這句話根據解經家J.B.Phillip腓利斯的翻譯是「不要讓周圍的環境把你擠進它的模子裡,反要讓神在你裡面重新塑造你的心思意念」,基督徒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被磨成世界的模樣,來迎合一般人。現在周圍的環境是冷漠、虛偽、功利,所以我們更不能讓周圍的環境把我們擠進它的模子裡,而是要讓神來重新塑造我們的心思意念,這樣我們才可能有「完全真誠」的愛。下面跟大家講一個「真愛」的故事

Helen Keller海倫凱勒的一生,十分不幸也十分傳奇。小時候的一場病,讓她又盲又聾又啞,我想多數的人會想,像這樣的人連自己都照顧不來,活著會有什麼用呢?她的父母很愛她,為她請來了一位家庭教師兼保姆 Anne Sullivan,那時海倫凱勒7歲,因為她聽不到也不會說,再加上看不見,父母實在不容易管教。

雖然生長在基督徒的家庭,但她無法無天,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相處,Anne Sullivan 絞盡腦汁,用她微弱的視力,讀書找資料來教海倫,她的兩隻眼睛,經過9次開刀,勉強可以讀書,每當海倫不受教的時候,她就會痛心疾首,想起以前住在盲人收容所的時候,經歷過或聽過的有關盲人悲慘的下場,她不希望海倫的人生灰暗淒慘。

因此她求神給她力量,用無限的愛心、恆久的忍耐,不眠不休地抓著海倫的手,教她學習手語,終於建立起兩人之間的感情和信任。從此又盲又聾又啞的海倫踏出了人生的一大步,後來她用點字法學會很多國的語文,成為出色的盲人教育家

真愛是以被愛者為中心,是讓對方得到利益,幫助對方生命更美好。真愛也是有行動、負責任的。Anne Sullivan 對海倫凱勒付出了真摯的愛,負起了教師兼保姆的責任,影響了海倫凱勒的一生。「愛人不可虛假」是基督徒需要遵守的原則,主耶穌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犧牲、捨己的愛。真正的愛是基督徒经历了主的愛,然後在生活中將這種從神而來的愛反映出來,基督徒的愛應該是出于生命的流露。

2. 守善離惡(9 b)

9b「惡要厭惡,善要親近」。親近,NASB,NIV是cling,是持守的意思,對美善的事要緊守,對邪惡的事要厭惡。善可以指幫助別人的義行,惡則是損害別人,存心行不公義的事。這兩句話表明了愛不是盲目的,愛是有辨識的能力,也可以說﹕愛是要有「道德的勇氣」,有堅韌的特性,對惡絕不妥協。我們生活的地方是一個善惡並存的世界。如果基督徒不能持守道德的勇氣,不能守善離惡,那麼光明就沒有希望趨走黑暗,所以「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是基督徒需要持守的愛的原則。

二、誠愛弟兄(10)

1 彼此親熱(10a)

10a「愛弟兄,要彼此親熱」,這是接續第9節的「愛人不可虛假」,真愛不單是真誠親切,而且是溫暖感人,會發出熱力的。弟兄之間彼此相愛就成全了基督所賜的命令,更顯出我們同是神家中的成員。愛弟兄和親熱兩個字原來的意思,都是指人類家庭血濃於水的關係,保羅用它來形容神的家裡合一、親切、溫暖的感情下面我要講一個親兄弟彼此相愛的故事,可能有人已经听过了:

有一對兄弟住在一個四合院裡,有一天晚上,弟弟半夜醒來,想到最近米已經收成,哥哥有妻子兒女,負擔沉重,實在需要多一點的米,他一個人,生活簡單多了;於是馬上從床上爬了起來,背了一袋米,想偷偷放進哥哥家的米倉裡。走啊走的,在走道上居然碰到了迎面而來的哥哥,也背了一袋米,往他住的方向走了過來,原來哥哥想到弟弟還沒有成家,應該多給他一點米,好拿去賣,多存一點錢,可以早點娶妻生子。兄弟倆知道了對方的來意,就抱在一起,痛哭了一陣。

他們流的是歡喜的眼淚、是安慰的眼淚。

保羅對主內弟兄姐妹感情的期待,是要像親兄弟一樣的親熱,就像有著與生俱來、血濃於水的親情,可能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很微妙,剛開始的時候,像各自散落的木炭,不容易起火,即便點燃了,還需要在一旁細心地照管著,隨時加上燃料,有時稍不留神,火勢就減弱了,如果再不理會,火就全部熄滅了。如果剛一起火就讓它自生自滅,那根本就燃燒不起來。我們都是從神生的,都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我們的內心都有從神而來的愛,相信只要我們肯花時間、花心思來培養肢體之間的情感,應該可以作到弟兄相愛,彼此親熱。

在教會生活裡,你打算消極的孤立,還是積極的投入?我在一本書上讀到這樣的比喻﹕每個會友都有兩種選擇﹕你可以選擇作一袋玻璃球,顆顆是獨一的單元,除非踫撞在一起,否則彼此不受影響。你也可以選擇作一袋葡萄,擠在一起的時候,葡萄的汁液會滲出來,融成一片,即便你想抽身,也無法保持原來的面貌,每一個都是一團的一部分。你想作一袋玻璃球?還是作一袋葡萄呢?

不管你的選擇是什麼,有一件事,我想大家都會同意,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被愛以及付出愛的需要,因此如果主內弟兄姐妹的情誼,能夠像那一對彼此相愛的親兄弟,那麼那個教會,就會像一塊大磁鐵,能夠把會友緊緊地吸引住,因為弟兄相愛,彼此親熱,所散發出來的愛與熱的力量,足以融化冰冷的心,會給人帶來無限的溫暖、帶來無窮的希望。

2. 恭敬推讓

10b「恭敬人,要彼此推讓」,弟兄之間親熱,並不表示就可以隨便,不單要客氣,而且要恭敬與尊重。基督徒對別人禮讓,要存尊敬的心。其實彼此謙讓、敬重別人,才容易讓弟兄和睦同居。不肯推讓,驕傲自大最容易傷害弟兄的和睦。這裡的恭敬推讓有腓2:3「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的意思。這句話是說我們要發掘別人的長處和恩賜,以及認識自己的弱點和限制。當弟兄姐妹彼此相愛、恭敬推讓、親熱地和睦同居,就不是像那些在寒冷的夜晚擠在一起的刺蝟,被彼此尖銳的毛所刺伤,这样,教會就是一個可以讓人取暖、讓人有歸屬感的地方。

三、熱愛人生(11~13)

熱心事奉、面對逆境以及分享接待,前兩點是對自己,分享接待是對別人而言。

1 熱心事奉

11「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這一節經文有三個句子,前面兩句都是用來形容「常常服事主」。所以我要先從最後一句講起。「服事」是什麼意思呢?西元前5世紀希臘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說「服事者,就是在桌旁服事主人飲食的人」是卑下的工作,舊約利未記,耶和華命令以色列人要「愛鄰舍」,讓窮人和客旅得到溫飽是他們的責任,所以他們不認為服事飲食是卑下的事,但是後來又失去這種服事的美德

我们教会有“爱邻舍”的事工,我們服事主的地方不僅是在教會,也是在家庭、在职场,在社區,在我們的朋友當中。葛立新姐妹从一年多前就在朋友当中成立了一个家庭俱乐部(今年正名为爱邻舍),主要是聚集相同背景、在生活中有共同需要的朋友们,一起讨论一些生活中的事情。为了有机会向他们传福音,就借用教会的场地,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一些需要的资讯。知识性或趣味性的,记得有亲子方面,也有科学方面,对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应该都有不少的启发,每次聚会时,当然都有祷告和诗歌。

举办这些活动,是希望让那些还不认识主的,可以慢慢从我们信徒身上看到主耶稣的爱。看到基督徒善行背后的力量,是神的爱和大能改变了我们的生命,然后在我们的身上,流露出基督的生命,这应该是一项福音预工,是一个细水长流的服事,是不计代价,只管付出的。据说,在他们当中,已经有三位决志了,还有不少人心中有感动的。也有一些孩子们进到了AWANA。

爱邻舍也作特殊儿童的服事(FCSN),那里的“儿童”有些是大人,但心智还是小孩,除了高中生可以去那里当义工以外,因为人手不是很够,所以到目前为止,不是很有成效,这一块也是社区服事可以做的,但需要参与的人,投入一些时间

在今年的6月,爱邻舍有5个家庭参加“Club Dust”的机构,去到墨西哥帮当地的穷人盖房子。参与的大人和孩子们都贡献很多、也学到很多。去的人都觉得收获颇丰-尤其是自己心灵的房子得到了建造。雅1:27-“在 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这样,就落实了爱神爱人的命令。

除了“爱邻舍”的事工,教会也办了三次的“儿童暑期营”,吸引了邻近社区的孩童、家长,看到了神在其中的作为。还有办了好几年的中文学校,学生和家长都是我们可以关怀的对象,真爱是要付出行动的。

主耶稣告诉门徒: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太5:13a,14a),就是希望门徒可以在社区里发挥光和盐的作用,外面的人看出我们与世界不同的光亮,看到基督徒不同的品格和爱,慢慢地,他们也会走了进来。但是信徒需要有机会去接触他们、认识他们。“爱邻舍”事工、AWANA(今年有100多位学生)、暑期营、中文学校。都是很好的管道。当然,首先我们需要有“服事”的心志。

主耶穌傳道的時候,祂也醫治病人、憐恤貧弱的人。他說“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10:45)主耶穌一生以服事、捨己的榜樣教導門徒謙卑服事。主耶穌是我們生命的主,服事主自然是義不容辭的事,常常服事主就是無論得時不得時都要服事。

提起Mother Teresa 德蕾莎修女,恐怕很少人不知道她,她一生照顧被拋棄在印度街頭的貧病老人、麻瘋病人。有一份雜誌的記者訪問她﹕「為什麼妳能愛加爾各答垂死的麻瘋病人」?她簡單而誠懇地說﹕「我在他們身上看到耶穌的影子」。所以她對待那些貧病老人,就有愛、有溫情、有尊重、不是施捨甚或厭煩,可以讓她奉獻一生的歲月來服事。我們能作什麼來服事主呢?我們有沒有在什麼人或什麼事上,看到耶穌的影子?

現在回過頭來講前面兩個句子,「殷勤不可懶惰」也可翻譯作﹕「在殷勤的事上不可懶惰」。一個人為什麼會懶惰呢?可能有幾個不同的原因﹕第一,沒興趣、不關心﹕譬如對教會的聖工興趣缺缺,當然就表現地意興闌珊。第二,是疲倦,上了8小時的班,實在沒有精力再作聖工,有時是真的疲倦,有時候是commitment不夠,沒有全然委身,當然就不會把作聖工看得很重要,加上工作的疲勞,就算了。還有的原因,可能是看見工作太多,不知道自己能夠作什麼,所以就不作了。

可是使徒保羅在這裡告訴我們﹕「要殷勤、要努力、不可懈怠」,也就是說不管是什麼原因,都不可以使我們偷懶不服事。這裡指出愛的無窮能力,它永不疲乏,有不倦的熱誠;使徒勸勉我們,在基督徒的整個生活和事奉上,不要懶散拖延,要有一顆積極熱切的心。

第二句﹕要心裡火熱(fervent in spirit)這裡的「心」,原文是「靈」,可以說成「要靈裡火熱」,或是「在聖靈中火熱」。那麼到底是聖靈還是人的靈呢?其實信徒的靈是受聖靈所管治的,所以兩種的解釋,在效果上並沒有多大的分別。保羅在這裡似乎是強調在聖靈裡的火熱才可以持久,才能勝過天性或是因為環境而來的懶惰。有一句經文,就是帖前 5:19「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這句話正好和「在聖靈中火熱」遙相呼應。「火熱」。

如果用一個現象來比喻,可能比較接近「沸騰起泡的鍋子」,熱得發燙,而且熱力四散。

火熱不只是熱心,最重要的是心中常為天國的需要,有迫切感,對人的需要,有認同感,像這樣的熱與愛才會持久。心裡火熱要有從聖靈來的火熱,是屬天的、熱的溫度持久不變,不只是一時的感情澎湃而已。Mother Teresa 和她的同工,每天清晨都要跪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先禱告兩、三個小時,然後才開始一天的工作,因著與主的親近,聖靈所澆灌的愛與熱力,她們可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奉獻自己、殷勤服事。

2. 面對逆境

12節「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基督徒因著愛,看見將來要得的基業而喜樂,喜樂是因為一個人的心靈能單單以神為樂,而與神的旨意完全默契,所以能在任何境遇中都歡歡喜喜。加爾文認為一旦我們注意天上永恆的事情,我們就可以在地上享受真正的喜樂。如果我們的喜樂是在於來世的盼望,那麼我們就能在患難中堅忍,因為沒有一種憂傷能夠壓制那種真正的喜樂。

因此「在指望中的喜樂」以及「在患難中的忍耐」這兩件事,是不能分開的,惟有那些注目天上福氣的人,才會在患難中因著永生的盼望而輕看今生的苦楚,在堅忍中安詳地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但是這兩件事都不是我們自己能夠承擔的,所以使徒要我們恒切的禱告,就是最剛強的信徒也需要恒久懇切的禱告,才能夠不斷地從神那裏支取力量,也惟有這樣才能夠超越當時的困苦環境而仰望天上的神

神沒有應許天色常藍,花香常漫,基督徒在世上會遭遇苦難,這裡的「患難」是指基督徒為了信仰所受的迫害,當時第一世紀的基督徒受到很多的逼迫。21世紀的今天,在美國這個宗教自由的國度裡沒有宗教迫害,所以我們也可以將「患難」應用到我們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一些苦難,譬如生重病、失業、孩子有病、

家庭問題等等,應用的原則是一樣的。生活中的挫折、憂傷、失敗能使我們的禱告生活更進深,沒有一件事比苦難更能催逼我們向神屈膝懇求了。

Billy Graham葛培理牧師說「當我們在艱難中求告神,祂不一定會賜下一切所求的,但祂必定會照祂的方法答應我們的禱告(注意,是照祂的方法,不是照我們的心願)。祂會賜給我們忍耐、勇氣和力量,使我們能忍受苦難,勝過苦難,並且在我們所經歷的道路上得著祂同在的確據。最深刻的禱告是與神相交,享受祂的同在,等候祂的旨意,感謝祂的憐憫,將自己的生命交託給祂」。

面對逆境的時候,基督徒如果能夠作到「在指望中喜樂,在患難中忍耐,恆切的禱告」,就可以活出愛與熱的人生。那些曾经因信仰遭受逼迫,而被长期监禁的属灵前辈,像王明道先生等,他们真實的信仰讓他们持守永生的盼望,所以能在患難中堅忍,並且以神為樂。他们真的作到了與神相交,享受祂的同在,等候祂的旨意,感謝祂的憐憫,將自己的生命交託給祂。

3. 分享接待

13節「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一個充滿愛心和熱心的基督徒,在行為上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有一句話可以形容,就是「慷慨熱誠」。「幫補」的動詞是「分享」,可以指分擔他人的需要和苦難,也可以指和別人分享我們的所有。「聖徒缺乏要幫補」就是和更有需要的圣徒分享財物,有點初期教會「凡物公用」的味道。救濟有缺乏的聖徒是基督徒首要的責任。

從舊約到新約都強調要看顧在患難中的人,有需要的人,在你們中間的外人,無倚無靠的人。这也是爱邻舍的延伸。保羅勸勉我們,要對有需要的人表示關愛和親切,隨時以實際的行動給予援助。使徒約翰也說過「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裡面呢?」(約壹3﹕17)。在平日生活上,如果有弟兄姐妹的生活陷入困境,我們一起伸出援手,那麼就落實了弟兄「彼此相愛」的意義,我們也會感到生命的充實。

「客要一味的款待」,原文是「要追求愛陌生人」,「一味」有「專心」、「總是」的意思,是指「對客人總是專心、殷勤地款待」。追求「好客」的事奉是新約教會的特色,至少有三節經文提到,来13:2「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彼前 4:9「你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提前 3:2指出當長老其中一個資格就是「樂意接待遠人」。這是有它的時代背景,當時的旅店少,相隔又遠,而且有很多都是不安全、不好住的地方,因此基督徒很有必要歡迎旅人到家裏來住宿,地方教會的領袖更需要這麼作。當時保羅是鼓勵信徒「追求」殷勤待客,不只接待,更要尋找他們,免得萬一有人露宿街頭。

我們現在的時代已經不太一樣,旅店motel, hotel十分普遍,因此在接待客旅的應用方面可以權宜處理。聖經學者巴克萊說﹕「基督教的特色有三個﹕手是打開的,心是打開的,門是打開的」(open hand, open heart and open door)。我想,「客要一味的款待」也可以引申到:我們竭誠歡迎來到我們中間的新朋友,我們也要盡量邀請那些有需要的人,來到我們這個大家庭,享受家的溫暖。

結論

「愛與熱的人生」,有三個重點,第一,愛的原則﹕真誠無偽以及守善離惡。我們愛人不可虛假,还要持守道德的勇氣。第二,誠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推讓。那麼教會就是一個可以讓人取暖、讓人有歸屬感的地方。第三,熱愛人生﹕要熱心事奉﹕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面對逆境時,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要分享接待﹕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的款待。

弟兄姐妹,我們要作基督的精兵,就要作優先次序的抉擇,使徒保罗劝勉我们,要用「愛和熱」來服事我們的主和這一世代的人;讓我們彼此勉勵,熱愛人生,用我們有愛有熱的生命,來服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