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主日信息《在捆锁中的见证二 -活出基督》(沈麗薰)

录音:

文字稿

講題:在捆鎖中的見證(二)活出基督 經文-腓1:19-26 日期:3/12/17

引言

上次我們從腓1:12-18,講保羅如何在捆鎖中為主作見證,主題是“傳揚基督“,雖然有人嫉妒他,加深他的痛苦,但只要福音被傳開,他就歡喜快樂.今天繼續講 ”在捆鎖中的見證(二)”,所要談的主題是”活出基督”,我們繼續來看腓1:19-26節.我分三段來講: 1. 活著是讓基督被尊為大 (19-20)  2. 活著是讓別人看見基督 (21-23)  3. 活著是為別人活出基督 (24-26)

一,活著是讓基督被尊為大(19-20)

19“因為我知道,這事藉著你們的祈禱和耶穌基督之靈的幫助,終必叫我得救。20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保羅很有把握,深深地相信他這次為主被囚,是因著自己是基督徒的緣故,應該不至於被定死罪,最後必然得著釋放,他會這麼堅定地相信,是根據兩個理由:就是信徒的代禱,以及主耶穌基督之靈的幫助

在這裡保羅相信腓立比教會眾信徒為他代禱是有功效的,不過信徒的代禱之所以有功效,是因為聖靈的幫助,聖靈在人心中作工,教導信徒怎樣禱告,又使信徒有力量,有信心禱告.保羅相信:腓立比信徒愛心的代禱以及聖靈的幫助,必然會扭轉危機,使他脫離牢獄之災。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保羅的一個信念, 就是神的幫助和人的祈求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

所以,他不但常常為信徒禱告,也多次請求教會為他禱告.彼此代禱是信徒當盡的本分, 也是我們互相依靠的表現.我們看到這世界被一股洪流沖著往前走, 但這世間還有一種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力量, 可以用來扭轉世界的潮流, 並且常常在危機四伏的時候, 扶持我們, 那就是敬畏神的人禱告的力量。

保羅的受苦不但使他在試煉中得造就,也使其他的信徒學習愛心和代禱的功課.保羅相信他終必得救, 然後接著又說:

v20 照著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沒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

保羅熱切期待的盼望應該是屬天的盼望,他相信他的盼望以及他為神所受的勞苦都不會落空,而且也沒有一件事會叫他感到羞愧,不能向神交賬的.這裡指的是為基督作見證的事, 是指自己不至於在職責上有所虧負, 因為他是”耶穌基督的僕人,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 (羅一1)。

尤其他將要站在羅馬皇帝该撒面前,為基督作見證,如果他在這重要時刻,失去承認基督,為福音作見證的勇氣,那將會使他一輩子抱愧蒙羞。太(10:32-33)- 耶稣对门徒说: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

現在保羅被囚禁,仍然說“只要凡事放膽,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凡事放膽”就是放開膽量勇敢地宣講福音.“無論是生是死“表示他為基督是不顧性命的,為基督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表明沒有任何事可以攔阻他。

從前,他在腓立比被囚下監的時候,就帶領獄卒一家人得救(徒16:31-32),如今他在羅馬被囚,又使御營全軍得聞基督的福音.保羅的心志是: 要使他的見證無可指摘, 他的目標是,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

不論他是活著或是死了,都讓基督在他身上照樣被尊為大,讓基督的榮耀得到彰顯,人看見了就讚美基督的榮美.這不是他一時的衝動, 而是他人生的一貫目標.18節說.他因基督被傳開而喜樂, 這裡他也因著基督會藉著他的身子得榮耀而喜樂。

我們可不可能跟保羅一樣,也有這樣的豪情壯志,說:“ 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 當我們遭遇患難、痛苦時,我們會不會灰心,退後,喪膽?

大约一个月前读了一篇文章的标题:林書豪因傷無法出賽,坦言挫敗情緒,因一位癌逝小女孩,讓他明白“為困難讚美“。

 

原来在去年11月3日林書豪大腿肌肉拉傷時,曾在個人Instagram中以一張他向抗癌鬥士李艾娃(Ava Bright Lee)敬禮的插畫,對小女孩致意,更表示自己的受傷與李艾娃的白血病相比,根本微不足道。林書豪引用李艾娃母親以斯帖(Esther) 為女兒撰寫的故事內文鼓勵自己,文章是這麼寫的:

「傷疤蓋滿了小小的身體,無窮無盡的手術百般折磨她,但她微笑著面對一切。從她出生那天起,她就開始教我關於生活、愛和希望的真諦。這並不是說她是完全的,相反的,她像其他孩子一樣經歷了很多情緒和內心的艱難。但毫無疑問,她是我們最愛的神送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所以,如果我們的小女儿能夠超脫她所處的環境,仍然讚美上帝,那爲什麽我們不能呢?」
林书豪说“我們不能控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我們不會總是喜歡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可以選擇放棄和投降,或者懷著喜悅的心情振作起來,去做一切我們能做的”。林書豪回想,過去他曾抱怨為何會在萬事都到位、狀態最好的這時受傷?李艾娃的經歷激勵了林书豪,让他更相信上帝有權柄和能力,能將那些挫折化為生命的學習。

因此让我们也跟林书豪一样,学习小女孩李艾娃,在生病或磨难当中,选择赞美上帝。记得在上个月陈力弟兄生病危险的时候,读到君敏姐妹的信函,她每次都是充满信心地呼求神,也对神献上赞美和感恩,让我得到很多的激励。甚愿我們在每次的困境中,都能經歷神的慈爱和信實,让我們的信心也跟著所經歷的事情,一天天的長大,效法保羅,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

 

二,活著是讓別人看見基督(21-23)

V21因我活著就是基督, 我死了就有益處. 22但我在肉身活着、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該挑選甚麼。23   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

 

“我活著就是基督的樣式,滿有基督的生命性情, 可以讓別人從我的身上看見基督–这可以说是保罗从大马色遇见主以后的生命缩影。我死了就有益處”可以有兩方面的意思, 第一,是指保羅自己所得的益處,因他死了便到主那裡去,就是與基督同在。第二 這益處也可以是指信徒方面得到益處,因為既然他活著就是基督,那麼他的殉道必定會激勵更多信徒熱心愛主,對福音的傳播也是大有益處。

最近读了举目杂志里的“耶德遜之三位為宣教獻上生命的妻子“。耶德遜被稱為”緬甸使徒“,他在1812年,和妻子安,從美國去緬甸,開始了一場”有去無回的宣教事工“。耶德遜在1824年,被關入監獄受苦刑,

他的妻子安帶著孩子,跟他從一個監獄換到另一個監獄,設法打動獄卒,供應食物給耶德遜和别的囚犯,兩年后,他被釋放。但不久,安忽得疾病猝死,年仅38歲,緬甸是個叢林、蛮荒、衛生條件欠缺,疫病流行的地方。

耶德逊後來的兩位妻子,也是生病早逝,他的三位妻子,都順服神的旨意,放弃美国舒适的生活,无怨无悔,把短暫的一生,全部奉獻給了緬甸的宣教事工。

1850耶德遜因病死在回美國的船上。他一生承擔緬甸的福音使命,忍受逼迫、監牢之苦,並背负喪失妻子和兒女之痛;他去緬甸時沒有一個基督徒,到他離世時,緬甸已經有七千多的基督徒和一本他所留下的緬甸文圣经。在他的出生地,有关于他生平的几句话是这样的:

“耶德遜牧師,莫爾登是他的出生地,大海是他的墓地,信主的緬甸人和那本緬甸文聖經是他的紀念碑,他的記錄存在天上”。其實,耶德遜的記錄不僅存在天上,也留在人間,因为160多年後,緬甸有200萬基督徒,300多位傳道者。這全是因為他們全家的奉獻犧牲。他们的生命与神联结,不论在监狱、在蛮荒地带,在病中,他們都效法基督的言行,帶著基督的愛,宣揚福音,帶給緬甸人民深遠的影響。他们活著是讓別人看見基督。

保羅說“因我活著就是基督“,在這裡,我們可以思想自己屬靈生命的光景,大概有四種可能:

第一,我活著是不是為自己? 凡事以自己為中心, 只為自己打算, 價值觀和信主以前沒什麼兩樣, 唯一不同的是, 認定死後可以上天堂。如果我是这样的光景,我该如何提升我的灵命呢?

第二, 我活著是不是為基督? 林後15:5說:“主耶穌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那麼, 我有沒有試著为主而活? 有沒有在生活上輕看自己的得失,以屬靈的價值觀為主導? 我还差多远?

第三,我活著是不是像基督?不但活著為主, 而且像主, 有許多人雖然願意為主而活, 但活出來的卻是自己。Max Lucado 寫過一本書,書名是Just like Jesus(就像耶穌一樣),書一開始就說:

“神按著你的本相愛你,不過他不願坐視不管,讓你依然故我,他希望你就像耶穌一樣。中文的書名翻成“擁抱耶穌的心”。意思是,想要像耶穌,就要學習耶穌“饒恕,憐憫,誠實, 喜樂和忍耐的心懷”。想一想, 耶穌的這些性情, 我到底有多少? 这些耶稣的性情,也是圣灵所结的果子。

第四,我活著是基督嗎? 不單單某一點像主, 而是多方面像主,整個生命都讓主來掌管,是名副其實的“小基督”。基督徒的意思就是“小基督”,讓別人一看到我,就看見了基督。這應該是靈程的最高處,也許有人會說: 高處不勝寒啊!

我再重复这四点:第一,我活著是不是為自己? 第二,我活著是不是為基督? 第三,我活著是不是像基督? 第四,我活著是基督嗎?

 

不管我們今天的屬靈光景處在什麼階段?我們的一生應該是“學像基督”的過程,求主恩待,讓我們順服聖靈的帶領,往靈程的最高處攀登,盼望有一天我們也能像使徒保羅一樣地說:“我活著就是基督”。Amy Carmichael有一首詩,可以作為我們的勉勵:

[求主使我們成為爬山的人; 我們不願留戀於較低的山坡;希望之神,求你再將希望充滿我們,使我們能勝利地攀登山巔, 如同看見那不可見之主的面。]

保羅雖然說“我死了就有益處”,但又想到,如果因為自己活著可以結出福音的果子,那又是另一番景象,所以,自己實在不知道該選擇什麼才好.就是:

V22 但我在肉身活著,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該挑選什麼

似乎他可以自由選擇生死,而不是由羅馬皇帝決定他的生死.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知道,他相信他的生命是在主的手裡, 他深信這次主會救他脫離凶惡.但不論他的生或死, 對福音都有益處。這時,他覺得自己好像被兩股強度相等的壓力,從左右兩邊把他夾在中間,讓他“進退兩難,舉步維艱”。所以他說:

v23 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

如果為自己打算,保羅很願意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他深知他所信的是誰,也深知他所信的是什麼。他深愛他所信的主,內心十二萬分嚮往天上永恆的家鄉,非常渴望和主在一起。他絕不會因為丟不下世界而猶豫.他的“兩難”完全是因為愛主的緣故, 這是神聖的矛盾, 也是必要的矛盾? 肉身死亡可以讓他榮耀地得著基督,而活下來卻是可以讓他多多地幫助人,建立人,榮耀地多結果子。

保羅在這裡也教導我們有關“聖徒之死”的本質: 那就像把“錨拉上來”,“揚帆啟航”,十九世纪的英国诗人Tennyson 寫了一首很有名的詩“Crossing the Bar”-“跨越死河”- 其中有兩句是這樣的:

(May there be no sadness of farewell, When I embark, I hope to see my pilot face to face, When I have crossed the bar”.”

“  當我揚帆啟航的時候,但願沒有離別的傷痛; 當我跨越死河的時候, 我願能面對面,朝見我的舵手”

聖經學者摩爾主教對”離世”的註解是这样的:”在那愉快的一刻,船凌駕於滾滾大水之上, 船首朝著家鄉海岸的方向奔馳,那掌舵者站在船上, 終於被人面對面看見:看哪 !當祂一開始掌舵, 船立即到了他們所要去的地方“。

聖徒之死就是”離世與基督同在“,当真是好得無比吗?如果今天我就要离开世界了,我舍得吗?我有什么遗憾吗?我想,很多人都会这么问。

我相信,一旦信徒有了“離世與基督同在”的確信, 就可能在世上百分之百為基督而活,活出一個活潑有力的生命。 因為一旦我們學會了如何面對死亡,我們也就學會了如何活著。雖然親人的離世讓我們有流不盡的眼淚, 說不盡的傷痛,但我們也有一定程度的安慰.因为他们与基督同在。只有當我們的目光凝視永恆, 我們才可能在世上留下足跡. C. S. Lewis說﹕當你注視天的時候,同時也得著了地

如果我們的目光,只停留在生存的空間,我們肯定會沮喪,因為每天都有不法的事情發生,人與人之間沒有誠信,國與國之間不停地抢資源,爭霸權,顯示出這是一個缺乏溫情,極端冷漠,動不動就硝煙四起,沒有誠信與和平的世界。

在這樣的世界里,人類的願景如何呢? 從古到今有多少忠貞之士,落在“孤臣無力可回天”的悲嘆裡。春秋戰國時代的屈原, 就因為對世事人心失望到極點, 在寫下了離騷、九歌等不朽的作品以後, 實在不忍以清白久居濁世,自沉於汨羅。近代的國學大師,王国维,也是因為對時局的悲憤,自沉于頤和園的昆明湖。他寫的《人间词话》里說的:人生三重境界的第三境界是:“众裡寻他千百度,回首驀見,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記得我信主的見證,最後就是引用這句話。意思是在世界里尋尋覓覓,棲棲遑遑,最後終於被神找到了(回首驀見,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相信,唯有通過神的救贖,人與人的對立才可能化解為和平、對話、共進。這人世間才可能有真正的公義與和平。

當我們接受了神的救贖,活在神的恩典中,我們就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所在。基督徒有責任去幫助那些心靈受苦的人,但如果我們自己無法活出基督的樣式,不能流露基督的生命性請,我們也就無法吸引人來歸向神.信徒活著是要讓别人看見基督。

三,活著是為別人活出基督 (24-26)

v24 然而,我在肉身活著,為你們更是要緊的。v25 我既然這樣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且與你們眾人同住,使你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v26 叫你們在基督耶穌裡的歡樂,因我再到你們那裡去,就越發加增。

 

為了信徒著想, 保罗覺得有需要繼續活在世上,與信徒同住,幫助他們在信心上的長進和喜樂。我們對神以及基督救贖的信心是可以增長的。因信基督而有的喜樂就是“信心上的喜樂“。它的基礎是從信而來的盼望。

信心越增長,喜樂就越發加增。等保羅平安無恙,再度回到腓立比信徒當中的時候, 他們會再一次經歷神的慈爱和信实,保罗会继续帮助他们生命的成长,在神的道上继续长进,在生活中有喜乐。

這裡讓我們看見一個事實,當我們認識到活著並不是只為自己,也是為了別人的好處,我們就更能捨棄自己的一些利益.當我們想到主在我們身上的託付, 我們就更能過一個分別為聖的生活, 讓別人因著我們美好的見證而蒙恩信主或是活地更好寫“人生下半場”Halftime的鮑伯班福德(Bob Buford),在40幾歲的時候,賣掉經營成功的有限電視公司,將他的金錢,時間,精力投資在與神國有關的事業上,他支援許多大型教會領袖及牧師的事工。他寫過三本有關”人生下半場“的書,鼓勵人創造有意義的第二人生。我們這裡有不少年輕人,還在人生上半場。我要提的是他人生中的一段特別的經歷對我個人的影響。

大約在他46、7歲的時候,他24歲的獨生子在一次橫越大河的游泳中意外喪生。有時候他會沉溺在劇烈的喪子之痛中, 他說常常讓他得到紓解的解毒劑就是: 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 傾聽別人的問題,專注在別人的困難上;試著找出可以提供幫助的方法,他發現一些聖徒, 或是最優秀的屬靈作家也都從其中得到力量

記得多年前,在一次的禱告会里,我們要分享在試煉中得到神幫助的見證。我說,有時候我也會因為生命中的創傷,情緒低落, 有一位可愛的姊妹馬上急急地說:妳不可以,我們都看著妳。我聽了很得安慰, 原来,她看重我在小组團契中的參與。

我們不但需要教会的肢體, 在我們行路時給予支持和安慰。而且還要同心走在一條路上, 在所走過的土地上撒下福音的種子。當困境來臨的時候, 我們要彼此擔負, 在奔向天國的崎嶇道路上,互相扶持帮助。

上次的证道,我也提过17世紀英國詩人John Donne的一首詩: “沒有人是個孤島,每個人都是大地中的一小塊.是整體的一部份”。所以我們要常常問自己: 當我還活在世上的時候, 我對於別人是否有益處? 神給了我新生命,我有沒有活出新生命該有的新生活? 我在小組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為了基督而愛別人, 為別人,我作到了多少?

当年我從“人生下半場“的几本书得到了不少启发,真的换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跑道。相信上次李秋波长老的分享,也一定帮助了不少愿意领受的人。

相信我们当中,有不少人读过杏林子劉俠的书,她忍受著疾病的痛苦, 因著屬天的盼望, 堅強而喜樂地活著, 散發出基督的馨香之氣。我們只能說感謝讚美主的恩典, 你的能力在軟弱的人身上顯得完全。我想也有不少人从轮椅上的画家Joni Eareckson Tada身上,得到了很多安慰和鼓励。她们是我们的好榜樣

保罗的信念就是:他会回到腓立比信徒当中,帮助他们在信心上有长进有喜乐。这里告诉我们,信徒应该有在基督里的喜乐。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在基督里的喜乐吗?尤其是在艰难困顿的时候,还有平安喜乐吗?这个很重要。

帖前5:16-18 “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 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神的心意是要我们常常喜乐,所以我们要尽量地做到,因为神的旨意,都是纯全可喜悦的,也都是为着我们的益处。所以求神恩待,不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帮助我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

四个月前我去了耶路撒冷,爬了好多阶梯,才到了苦殇路的最高点,说真的,有些难以支撑。我坐在石凳上休息的时候,非常疲惫也有些沮丧,在圣城的高处,突然想起杏林子在“生命頌“裡所寫的:“让每一滴眼淚都化成珍珠,每一道傷痕都凝成花朵,每一塊絆腳石,都變成攀向生命高峰的墊腳石”。我为自己的沮丧羞愧

杏林子几乎一辈子都坐在轮椅上,而且身体的关节经常疼痛难忍。虽然我的腿疾腰痛很不方便,也不舒服,但我还可以靠着拐杖的帮助,爬上耶路撒冷。这些个不便,虽然看起来像绊脚石,但我应该把它们变成“攀向生命高峰的墊腳石“

这么一想,就不再沮丧,真的要凡事谢恩,虽然有时很辛苦,但不能失去心中的平安和喜乐。感谢神的恩典,让我有机会在圣城耶路撒冷,寻觅耶稣走过的足迹.

相信杏林子歌颂生命、赞美上帝的散文,激励、帮助了不少人,她活着是为别人活出基督,盼望我们也可以跟神建立生命联结的关系,以神为乐,那么,我們的生命也可以成為多人的祝福。這樣, 我們活著就是“為別人活出基督”。

结论

保羅在羅馬坐監的處境和心路歷程,讓我們學習到:我們活著是為了讓基督被尊為大,讓祂得著稱讚,我們活著也是讓別人從我們身上看見基督,同時我們又是為著別人的好處來活出基督。

“傳揚基督和活出基督“是我們信徒責無旁貸的功課。盼望我們不论在顺境、在逆境,都可以“活出基督”,讓別人從我們身上看見了主耶穌基督,這樣我們就能夠跟保羅一樣地說“我活著就是基督“。将尊贵、荣耀都归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