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主日信息《“福音的托付” – 保罗对传福音的态度》(于艇)

基督六家主日信息

录音:

 

文字稿:

今年教会把哥林多前书作为今年共同研经的书卷,我非常阿门。林前是保罗书信中一部宝贵的篇章,内容特别丰富,充满了属灵的智慧,和切合实际的教导,是基督神学基础的重要部分,和历世历代基督徒行事为人准则和依据。

哥林多教会的问题是很多的。哥林多好像今天的大都会,是个工商业繁荣,文化多元,生活富裕,宗教混杂的地方。传统、伦理、道德、信仰的差异很大。 在那里的人,包括接受福音的基督徒在内,都受到种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和世俗社会挟持。因此有骄傲自大,结派纷争,甚至生活糜烂等滋生(希腊文中有“哥林多的生活方式”一词,就代表糜烂生活的意思)。保罗书信就回答教会遇到的这诸多非常实际的问题。包括教会的纷争、牧者和信徒的关系、教会的伦理立场、婚姻问题、如何对待偶像崇拜和祭奠的食物等。还有教会圣餐的设立、教导、讲道,直到圣灵和身体复活的教义。从保罗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爱心和焦急,但哥林多的问题倒成了我们今天的祝福。因为书信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易于流传,成为早期教会直到现今教会和基督徒行事的依据。

保罗的教导方式,是从“知”到“行” ,“言传身教”, 从基督信仰的教义(doctrine)和他自己行事为人的做法两方面进行。 “言传”就是把道理陈明,把基督的福音和属灵的真理讲的清楚;“身教“就是把保罗自己行事为人的方式指给人看。 有人认为这卷书的中心是“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

今天所学的经文选自第九章的12-19节,请大家一起来读:

  1. 若別人在你們身上有這權柄,何況我們呢?然而,我們沒有用過這權柄,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
  2. 你們豈不知為聖事勞碌的就吃殿中的物嗎?伺候祭壇的就分領壇上的物嗎?
  3. 主也是這樣命定,叫傳福音的靠著福音養生。
  4. 但這權柄我全沒有用過。我寫這話,並非要你們這樣待我,因為我寧可死也不叫人使我所誇的落了空。
  5. 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6.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
  7. 既是這樣,我的賞賜是什麼呢?就是我傳福音的時候叫人不花錢得福音,免得盡我傳福音的權柄。
  8. 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

保罗在第九章的“言”传的和“身”教不一样。不是相违背,而是身体力行的标准比“言”的标准更高。神学家John Stott的解经书给九章的标题是“限制自己的自由的自由”(Freedom to Restrict Our Freedom),Stott感叹说:“保罗的内在的自由是很少基督徒能够做到的。”保罗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在这几节经文中一同学习。

第12节说“若別人在你們身上有這權柄,何況我們呢?”这里的权柄,就是“权利”是什么呢?九章第一节就说“我不是自由的吗?”保罗讲到他以使徒的身份,可以有作许多事情的自由,如靠福音养生、成家等。接着在第7节到第11节,保罗从3个方面论述了传道人靠福音养生是应得的权利。1.常识上 (军人、果农、牧人) 2. 律法上(摩西的律法)3. 公平性上 (耕种的和打场的)。第13节和14节又再从更有权威的方面论述:一方面是犹太人的习俗(V13)“聖事”是指屬於聖殿的事物;“勞碌”指辛勞作工;“殿中的物”指陳設餅和祭物。「伺候祭壇的就分領壇上的物嗎?」這是摩西律法對祭司和利未人的照顧。第二方面,是主基督的教导(V14)。当耶稣差派门徒出去传福音的时候,告诉他们不用带钱粮。太十10节记载,主說“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

既然保罗无意接受教会的供应,为什么保罗花这么多笔墨来论述“传福音用福音养生“的道理呢?因为他需要把正确的教义传给哥林多的基督徒。哥林多教会可能有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若不解释清楚,会影响教会健康的发展。今天的教会也有同样的疑问。我听到一个大陆来的神学生说,大陆教会堂都建的很大,但是传道人的薪水微乎其微,难以养生。他本人就要靠姐妹做生意维持三口之家,读神学要借钱来读。温州很多教会花巨资建造的超大的建筑,甚至是违规建的,被政府强制拆毁。当然其中有政府有意打压基督教的成分,但也说明,如果把资源花在培养传道人上,教堂被拆,教会任然屹立不倒。

保罗在确定他已经把“做工得工价”的道理讲清楚了以后,就两次表示他自己要放弃这个应得权利,不享受这个自由。

第12节说:“然而,我們沒有用過這權柄”

第20节说:“但這權柄我全沒有用過“

保罗这两次的表示,是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方面是“人”的缘故;第二方面是“神”的缘故 – 这是今天我们要学的重点。

先看第一方面:保罗发现“人”的问题,就是哥林多教会有些会众对教义有误解。 “阻隔”在NIV里用了“hinder”这个词,就是有了障碍。这个“障碍”原文(希腊文词)是个不常用的词,特别指道路被切断使敌人的军队不能前行。这个词大概隐含甚至有人以此为借口阻挡福音。也许保罗听到哥林多教会有人反对给传道人薪俸,或者教会在运用资源上比较紧张。

不管是什么情况,这些并不是保罗的错。然而,他宁愿放弃自己的自由的权利。他宁愿“凡事忍受“,也不愿看到“基督的福音受阻”。“凡事“是任何事情 ”anything“。包括物质上的缺乏和政治上和宗教上的迫害,这些保罗都经历过了。但是我想更难以忍受的是教会内的误解,猜疑,甚至诽谤。保罗是怎样应对的?为了那些不能完全理解这个道理的人,甚至有意阻碍的”敌人“,他居然放弃自己的自由,来迁就他们。保罗尽量用他家传的制作帐篷的手艺为生。也许对这个事不理解的,只是少数人。重点是他们误解并不是保罗的错。但是,为了让福音没有任何的阻碍,要得到更多的人,保罗自己宁愿忍受。

这里用的“忍受”一词和13章7节用的“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中的“忍耐”是同一个词。所以我看中文翻译当把“忍”字的“刀”去掉,留下“心”。“忍耐”变成“耐心”。所以不是消极的忍受,而是积极的“耐心”,是爱的表现。

加尔文神学中有一个概念,英文叫做“accommodation“。中文翻译非常难,可以意为”屈从“,”屈就“,就是把自己降到对方的水平线,“迁就”对方。但是其中其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是为了对方的好处而行的。加尔文认为基督和我们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关系。他降世为人,不被理解和接受,取了奴仆的形象,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保罗就是在效法基督,迁就那些误解他、甚至抵挡他的人。

我们可以从保罗哪里学到什么呢? 这使我想起一个弟兄叫George。我去Atwater的飞行学校给大陆的学员传福音,三次他都在,实际上他每两周就去一次。上次去之前,已经剩下不多的学员了。George说,我们下次要带辣锅来,因为还有几个从来不参加聚会的,也许辣锅可以吸引他们,要把他们“一网打尽”。基督三家还专门有几个“饭团”,轮流准备饭食带到Atwater 飞行学校。这也是为了accommodate,因为学员们很想吃中餐。 你可能问,难道神的道还不够吸引他们吗?不是,这就是accommodation的意思,是为了福音的缘故,是爱的缘故。像耶稣在我们还不认识神的时候,就来到世上拯救我们。

弟兄姐妹们,我们传福音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不被理解,受到怀疑,甚至有时候会遇到不可理喻的人。我们会想,真理还不够征服你的吗?保罗给我们的榜样是,了解他们的情况,甘心牺牲,用自己的身体铺平福音的道路。今天我们传福音也许没机会忍受那么多的苦难。 很多时候只是需要我们有“耐心”。Willow Creek的牧师分享过一个见证。Willow Creek是美国数一数二的教会,这位牧师又是福音信息很强的大讲员。他发现有个邻居搬到他家对面。一天晚上他拖垃圾桶的时候,走到对面和他打招呼。他是个Chrysler车行老板,说他从来不去教会的。那个牧师心想,我也从来不会进Chrysler车行。快到圣诞节了,牧师又遇到他,说教会有特别的敬拜节目,邀请他去。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去了。但是,他只是圣诞节和复活节去教会。 但是牧师不停的邀请, 3-4年后他成为教会的一员。一个大牧师都要3-4年才成功,我们需要更有耐心。

现在回到今天的经文来看第二个方面。

第15节:“但這權柄我全沒有用過。我寫這話,並非要你們這樣待我,因為我寧可死也不叫人使我所誇的落了空。”

什么是保罗可夸的他用性命来换呢?不是传福音!因为他说:

v16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

“我是不得已的”英文是“Necessity is laid upon me”。不是被人所迫的,而是内在的驱动力。 如先知耶利米说:『我若說,我不再提耶和華,也不再奉祂的名講論,我便心裏覺得似乎有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耶廿9)。

“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已經託付我了。” 这里的“責任”原文指管家的”職分”。保羅在遇見主的時候,曾經蒙主託付,接受了傳福音的管家責任。他在四章中说“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上帝奥秘事的家。”这个管家就是奴仆的意思,英文是”steward”。空乘人员也叫steward。后来为了政治正确,改为Flight attendant。(想到联合航空的事件,这大概也没错吧。)其实更贴切的大概是做父母的养个孩子,不甘心养也脱不开这个责任。但是保罗不甘心落在这个“必然王国”里,他要进入“自由王国”, 期待的是奖赏。

什么奖赏呢? 一是“甘心情愿”的心,“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二是不用传福音当得到的权利。他说:“既是這樣,我的賞賜是什麼呢?就是我傳福音的時候叫人不花錢得福音,免得用盡我傳福音的權柄。“

在保羅的福音账号上,每一次使用传福音当得的權利(接受教会供应),就減少账上的餘額;但每一次甘心情愿,就會得著赏赐,而增加帐号餘額。要这个帐号永远有盈余,是保罗和神的特别约定,特殊的关系。就好像我们为朋友做件事不想收钱,不是所做的事没有成本或价值,而是特别不要报酬,以表达和他特殊的关系。保罗神的关系的定位就是如此,他要给神有“盈余“,这是他感到骄傲的事。

保罗的榜样激励了很多人。 马鞍山教会的牧师华里克曾作见证。他的《标杆人生》一书曾经成为畅销书。 当他得到巨额的稿费后,决定自己不要改变生活方式,而先把他过去的到的的薪水全数还给教会。他是在效法保罗。

最后,保罗用17节来做承上启下总结。

“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

这就是保罗的“自由” -“限制自己的自由的自由”。他雖然擁有信徒的權利,但在行事時,也因爱而限制自己的自由。愛可以使人為了別人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權利。甘心情愿地限制自己的行为。有些行为的限制不是因为违反真理,是为了别人的益处。是对他人的accommodation。保罗要“多得”的人,不是那些听了到就信的,不是那些自动来到教会的,而是需要耐心的,对教会没兴趣的,甚至有误解的。他们需要accommodate,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

我们教会自从神赐给我们D堂,就立志给这个社区提供便利,也是Accommodate。我们办了中文学校,支持社区的教育需要等,都是为了福音的缘故。教会是神差遣到这个社区的,就像保罗到哥林多一样。我们当像保罗说的,“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

下面我做个见证:王妈妈几年前就分享过,她为邻居能搬来个中国人祷告。结果果然搬来了个中国家庭。她又为这个家庭能来到教会祷告,前个礼拜她也来了。王妈妈用几年的时间为邻居祷告,她的爱心和耐心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也向弟兄姐妹们提出一个挑战:想想看你有那个邻居是中国人。找机会把教会的介绍给他,和他交谈,至少把教会的信息卡放到信箱里。我们在社区传福音不是像保罗那样艰难,但是要有保罗拥有的一样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爱 – 爱人、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