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解经丛书 – 马太福音16:13-20 (王已经被弃绝)

摩根解经丛书 - 马太福音

马太福音16:13-20

这是此卷君王的福音书中最醒目的经文之一。我们来到了故事的中心点。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向後、向前照射的光芒,它照出我们曾行过的一段路程,并投射在本福音书余下尚待研读的部分上。

这一段的中心点,显然是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以及基督对他那个承认的回答。因此我们可以将其余的陈述看作引言。

彼得作那个承认的地点,自然有它的重要性,在那里我们旳主首次说到有关他教会的事。该撒利亚腓立比位於犹太国境的北疆。那一地区特别和拜偶像的事有关系。一直到今天,在那里还能看见当日为拜偶像而建的庙宇和祭坛的遗迹。

那地方还具有政治和宗教上的重要性。就在附近,有希律为该撒亚古士督所建的一座庙,这座用白色大理石造的庙,证明了当时人奉罗马帝国的君王为神明,并且向他敬拜。

这地方在我们主的传道事工中极具重要性。王已经在实际上被弃绝,即使不是外表的,公开的反对,至少在灵里他已经被人弃绝。他打算进行一项新的工作,藉此建立他的国度,巩固他的王权。

他带门徒来到了这不平常的地方後,就向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此处的「人子」是指个人,并非一般的通称。也许有时「人子」可以用来指一般人,但我们的主用这字的时候就不是指一般人。这次门徒也未将它当作一个通称,否则就不会回答说,「以利亚」、「施浸的约翰」、「耶利米,或先知里的一位」。他们知道他用这个词指的是他个人。耶稣实际上是问他们,我的工作到目前为止有甚么效果?人如何说我呢?他并不需要打听消息,他早就清楚一般人对他的态度。但为了替那个新的行动铺路,为了引领他的门徒前进,他悄悄的带他们到该撒利亚腓立比,对他们说──容我恭敬的将用字稍加改变,「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工作的进展。我的传道,教训和行神迹奇事,以及你们的传道教训,到底有甚么样的结果──人说我人子是谁?」

从他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工作成效的程度。他的那个时代,诚然对他产生了极不平常的认定。但是他们的回答,也同样说明了当时的人不认识他。他们对他所知有限。在该撒利亚腓立比,门徒只是把他们所听见有关他的佳评告诉他。他们当然也听过别人说他癫狂,说他被鬼附,但是他们对他说,「有人说是施浸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

且从广泛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回答,把它们当作是一个见证,那是当时对耶稣所作的最佳评价。显然他们普遍的认定,他是有一些超自然之处。他们到目前为止,只是发现他不太寻常,他们也不能将他列入当时的先知行列中。他们听别人讲话时,能够分辨说这是希列的语气,这是迦玛列的口吻,这是某某学者的语调,但对耶稣,他们却无法这样作。因此他们说他是施浸约翰又回来了,或是以利亚要再来的预言应验了。也有人说,他就是耶利米带著呼喊和眼泪回来了,有人说他是古时的一位先知现在又出现了。他们将他放在先知之列,就是那些有异象,并向他们那个时代宣告神信息的人。他们再没有别的方式来形容他。

如果我们记得约翰、以利亚、耶利米和其余的先知之间的区别,那么显然的,将这些对他的不同意见组合起来,就可显示耶稣的使命与信息是多面性的。他们说,我们很难将他放在一个固定的地位上。从他的话语中我们听出了耶利米的哀叹,从他的眼中我们看见有迦密山的火焰发射出来,从他的声音里我们听见了西番雅末後的爱之歌里那甜美深情的音调。我们不知道将他比作那一位好。他的许多特点使我们想起他们-一位。他同时代的人到目前为止对他的了解就止於此,他们还没有发现有关他的最深奥的真理。

随後他缩小问题的范围。他不再问一般人对他的观点,而转过来问身边那些一直追随著他的一小群人的观点。他对他们说,你们一直和我在一起,与我一同行过耶路撒冷与耶利哥之间的道路,看见我医治病人,听见我的教训,目睹了别人对我的反对,以及我如何对付反对的势力。这个世代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它正处於朦胧的光中,你们是否已经看见那光?「你们说我是谁?」这话带我们来到了这一段经文的中心,就是彼得所作的承认。

近二十个世纪过去了,这一段奇妙的经文仍然是各时代神的教会最熟悉的话语。只是常常因著我们试图加添它的意义,以至剥夺了它的光辉。为了建立我们自己的哲理,支持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往往将它弯曲扭折,结果使我们可能错过了它里面的音符。

要倾听彼得这个承认最简捷的方法,是试著将自己从现在所处的地位,提到最初的那一小群门徒之中,像当日其他的门徒一样,倾听彼得的承认,以及主对他的回答。彼得看著他,对他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让我们先简单的来看彼得的承认中的头一部分。毫无疑问的,彼得想要表达的是希伯来人的思想。他说,「你是弥赛亚(基督)。」我们今日若说,拿撒勒人耶稣是基督,我们用「基督」这称呼时,在观念上要比当日彼得所用的宽广得多。基督这名称现在已经有更广大,光耀,奥秘的意义。彼得是一个希伯来人,他生在希伯来人中,自幼受希伯来思想的薰陶。他品格中的-一部分,都受到希伯来人思想的影响;当时他是以一个希伯来人的立场,对那自称为「人子」的,说「你是基督,是弥赛亚。」这话的含义是,你是成就希伯来人一切指望的。因著你,我们的盼望得以实现,整个世代达到了巅峰。因著你,新世代已露出了曙光。你是希伯来的先见、诗人、众先知所一直引颈盼望的那一位。透过他们的著作,我们看见一切的理想都汇集在你的人性中。倘若我们细心的读以赛亚书,不难察出先知将以色列国的理想渐渐归结到那一位既是君王,又是仆人的身上。他多受痛苦,常经忧患,被人压伤,但他要胜过一切,戴上华冠。希伯来人中一切有异象的人,历代以来所等候的就是这一位。他们等候著他,留意注视他。他要除去欺压,建立公义,以神的江河为列国施浸,那河所流经之处必带来生命。

终於有一位以色列的子民,一位渔夫,站在古代拜偶像的庙宇遗迹附近,注视著耶稣。他已聆听他的传道和教训达三年之久,他对他说,「你是弥赛亚。」你是我们一直在等候,寻求的那一位。他又加上一句,「是永生神的儿子。」

如果我们要找出其中的价值,必须仔细读这个问题和回答。耶稣先问,「人说我人子是谁?」然後再问门徒说,「你们说我是谁?」对照之下,可以看出他自认是人子。彼得回答说,「你」,那位人子,「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他用永生神的儿子来纠正基督说他自己是「人子」。耶稣的问题,实际上等於说,我是人子,我是谁?彼得的回答,「你是弥赛亚,是永生神的儿子。」因此「基督」的称谓是回答问题中的「谁」;而「永生神的儿子」,是改正「人子」的自称。

彼得所作的是一个十分确定的承认,但也表明了他认识到这位人子身上有那个时代所从未见过的奥秘。当时的人对先知所说的只略知梗概。他们也认出这一位夫子有许多异乎寻常的地方。彼得认识到这一切,他下了定义,看到了当代的人没有看到的,他说,你是弥赛亚。你超过了作先驱的约翰,超过了先知以利亚,超过了专心守望并伫候的耶利米。你是他们多年企盼的那位。你一切的作为和教训,显明了你与其他的教师不同,也与众人有别。你不只是人子,你还是永生神的儿子,是弥赛亚。

在王对这个伟大的承认所作的答覆中,我们首先来看他的祝福:「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其次,看他那伟大的宣告:「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最後是他的警告,初看似乎很奇特,但细加思想,就能看出它是必要的:「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

现在我们先来看他的祝福。当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这不是因他的发现而宣布给他的赏赐。相反地,他是在描述促成彼得作这个承认的条件。彼得承认他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一种承认,本身乃是神光照的结果。彼得的蒙祝福,不是在於他作了这样的承认,乃是在於他有了这样的认识。也许他只是代表其他的门徒发言,但至少他触及了神的旨意和能力。他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这是了解整个情况的关键。彼得的这个发现是人心得改变的基础。同样,人类社会也必须以这个发现为基础来加以改变。神的城与永远的国也是建立在这基础上的。

彼得怎么知道这事的?我们继续听主怎样说,「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他使用当日所惯用的俗语。当日街坊上的人惯常说,这断不是属血肉的人所能忍受的;属血肉的人无法将这事看穿……等等。基督说,你所作的承认,不是旁人告诉你的,也不是你自己发现的,而是我的父将他向你启示的。

父怎样向彼得启示呢?许多人用不同的方法来说明。但最耀眼的真理是,藉著基督自己启示的。因此耶稣实际上说,这是我作为启示者的胜利。我来是为将父启示出来、我已有所成就,因为这里有一个人,发现在我里面表达了父,并知道我与父的关系,这不是由於他个人的才智,乃是藉著我将父启示出来。至少有一个人,在他身上看见神,藉著他听见神。他一直追随著他,听他,最後有火焰在他的感觉中燃起,他知道神就在他的儿子里,他是历代所等候的弥赛亚,於是他就如此承认。他找到了神,他接触到永远的原则,他已经与神的旨意、计划、和能力有了接触。那是一个新纪元的肇始,为我们这些继起的基督徒揭开了第一步。

接著主又进一步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这一次他正式得著这个名字。在此之先,他一直没有适当的被人这样称呼过。在约翰福音1章,我们读到一段话,「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弥赛亚番出来,就是基督),於是领他去见耶稣。耶稣看著他说,你是约翰的儿子西门,你要称为矶法(矶法番出来,就是彼得)。」现在来到该撒利亚腓立比,他说,「你是彼得」──当我第一眼看见你的时候,我曾告诉过你,你将成为甚么。我原知道你的天性,你的家世。但我告诉你,你将成为坚石,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他一直带著他,最後来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对他说,西门,现在你认识我了么?西门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说,「你是有福的。」你的发现不是属血肉的,乃是来自西门巴约拿所象徵的那不属血肉的能力,乃是藉著我的话和我的生命,你已经进到光中。现在你是彼得,是一块坚石。

接著又怎样呢?「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注意主在这里所说的磐石,原文是彼特拉(Petra),所指的是主要的磐石,和译成「彼得」的彼特拉斯(Petros)有分别,那是指有磐石性质的一块较小的坚石。你有磐石的性格,你应当被建造在磐石的根基上。

「在这磐石上。」要记得,他是在对希伯来人说话。如果我们在希伯来文圣经中,追踪「磐石」这个字在比喻上的用法,我们会发现,它从未用来象徵人,它总是用来象徵神。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这一次,也正是如此。教会不是建造在彼得的身上。耶稣并未混淆它象徵性的用法。他以希伯来人惯用的例子「磐石」象徵神性,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神自己身上。我的国度只属於那些建造在神里面,得与神的性情有分的人。

论到那要建在根基上的,我们的主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我们今日所用「教会」这一个词,没有正确的表达这字原来的意义。它的原文是「爱克利细亚」(Ecclesia),当我们的主在地上时,这个字是相当普遍的。希伯来人和希腊人都有他们自己的用法。希伯来人还另有一个字,意义相近,但用法不一,那就是会堂。这显明了希伯来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之不同。会堂是神的百姓聚集敬拜的地方。耶稣没有说,我要把我的会堂建立在这磐石上,他所说的是我的教会。希伯来人用「爱克利细亚」这字时,是在标明他们是神特别拣选的百姓,是属神的国家。这是这一个字所包含的伟大思想,他们不是受世上的君王和政策所统治的百姓,他们是神所管理的百姓。这是希伯来人心中的一个基本思想。

当日在希腊的城市中,也普遍用到爱克利细亚这一个字。使徒行传後面有一章也提到整个「爱克利细亚」聚集在一起商议事情。那里所指的不是神的教会。那只是一次城市中的公民大会,只有自由的居民能出席,奴隶一概没有资格参加。耶稣当日就站在希伯来人和希腊人的观点上,说,「我的教会」;意指权柄,管理今世事务而聚集的会众,他们是「我的教会」。

这正是基督所说,他要建立的教会。他没有透露将用甚么方法,但当一个人与耶稣基督建立了关系後,这个方法就会渐渐显明出来。关於教会的思想,後来在彼得和保罗的教训中有详尽的叙述。彼得写到关於教会的建造时,他说到活石,教会要建造在主这活石上。他介绍了一个活生生的思想。他将「石头」所比喻的,越过自然界的含义,注入了新的性质和新的成分。我们再来看那奇妙的以弗所书4章,它揭露了教会建立的过程,「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这是教会的整个事实。身体只有一个,基督是头,一切相信的人是肢体;圣灵只有一位,众肢体一同享有基督的生命。这是普世性的教会。

接著,使徒保罗又说明人怎样进了那身体,享有主的生命。「一主」,是我们信心的对象;「一信」,说明我们当以他为主,向他降服;「一浸」,藉著圣灵,使信他的人成为主的肢体。从保罗所举的例证中,我们再回头看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发生的过程。「一主」是耶稣,「一信」,就是因信说,「你是弥赛亚,是永生神的儿子」,「一浸」,是彼得在五旬节时,藉著圣灵,有分於主的性情,成了基督身体的一个肢体,成为那伟大建筑的一块活石。然後使徒保罗以下面的话作总结,「一神,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这是我们的主建造他教会的方法。但是要看见它完美的荣耀,必须等到他再临之日的早晨,那时候,教会要与耶稣完完全全的合而为一,建筑用的支架都要拆去,它的华美和荣耀就要彰显出来。

因为耶稣说了,「我要……建造。」我们确信教会的坚固牢靠,没有任何事物能拆毁它。一切黑暗的权势,也不能拦阻他教会的完成。没有一种属人的礼仪或典礼,能使我们加入教会。教会所以坚固是因为教会是他建造的。他一块一块的将石头置於适当的地位,他只用那些有活的信心,有分於他自己的性情,并且已经预备好的人,来建造他伟大的教会。

从这宣告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教会将要显出它的荣耀华美。倘若我们说,我们还没有看见教会的美丽之处,我们必须记得,我们尚未看见它整体的美丽。但感谢神,我们都能从教会的个别肢体上,瞥见一线它荣耀的光芒。我们都见过并认识一些像基督的人,他们不只有基督的灵,并且享有基督的生命。他的美丽、怜恤、和温柔都彰显在他们的生活中。且想一想我们所预期的将来,那日一切信他的人要聚集,成为一个荣耀的团体,他要将他那没有斑点、皱纹、无瑕无疵的教会献给神。他的教会所以美丽,首先在乎所有个人的差异,各种不同的类型和脾气都要纳入一个伟大的和谐中。最後藉著基督荣耀所彰显的合一,使教会更加美丽。在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使徒保罗劝我们,「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他接下去勉励说,我们当「凡事长进,连於元首基督」。如果我们以为这一段话,是论到个人长进的必要和重要性,那么切勿以为这只是它惟一的意义,「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於一,认识神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我们个人永远无法达到这个境地。必须靠整个教会,才能达到「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以弗所书的孪生兄弟歌罗西书,在这一点上,也帮助我们看见亮光,「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神的一切丰盛就是基督的丰盛;基督的丰盛就是教会的丰盛。那是教会所发出的闪耀、华美的光辉,他在这磐石上完成他的建造以後,神里面一切荣耀要透过他所赎回的教会照射出来,这灿烂的荣光要一直照耀到永世。

接著基督又说了教会在现今的两个工作或影响。第一,「阴间的权柄(原文作「门」)不能胜过它。」这是描写教会积极的使命,和它所具有的摧毁能力。耶稣所说的这话,需要我们细加思考。对於我们的主所说的许多话,我们常常只看到它的表面。首先让我们留意这两句话的差别,「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和「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前一句话说到他所建造的器皿,後一句话说到那器皿的部分功用。「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这不是指教会有抵挡攻击的能力。如果我们粗枝大叶的读这一段话,就会以为耶稣的意思是,我建造了我的教会,虽然阴间的势力倾全力来攻,也无法胜过它。主所用的比喻不能这样解释。没有一个军队在攻击时会携带著它的城门。显然这里不是在比喻教会防御的力量。

这里也不是指教会将征服阴间。教会根本无意进占阴间。我们必须看得更深入,否则必会错过了这句话的重大意义。这是一个逃脱的比喻。它说明教会在受到攻击时,能从围城中逃脱,这和基督徒对死亡的观点相吻合。新约从未将死亡视为船只进入港口;相反的,死亡好像船只出港,进入无边无涯的洋海。

但这还不是它最深的含义。在耶稣执政之下,死亡是甚么呢?它是最後的仇敌。在死亡之先的仇敌是些甚么呢?首先是罪或背叛,因为罪的根源是背叛神的管理。其次是患难,它包括一切的缺乏与限制。最後的仇敌就是死亡。这是屹立在人类跟前的三个最大的仇敌,罪恶,患难,死亡。有一位基督徒,竟然向著死亡高歌说,「死阿,你得胜的权势在那里?死阿,你的毒钩在那里?」他面对著世世代代以来,那奴役著人类的顽敌──死亡,怎能如此豪迈歌唱昵?「死的毒钩就是罪;罪的权势就是律法。感谢神,使我们藉著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得胜是从胜过罪恶开始,然後胜过患难,最後胜过死亡。耶稣基督说,我所建造的教会,是一支极伟大的军队。他常常将争战与建造这两个比喻放在一起说。他自己是那伟大的建造者,他需要靠得住的工人与他一同建造。他是那出征的君王,他需要忠心可靠的战士。现在他所讲的,正是一个统帅率领他的教会,作伟大的出征。作为一个伟大的统帅,他所著眼的,不单是战争,而且包括一切有关战争的事。耶稣将进入这个战场,与罪搏斗;与患难争战;他要擦乾所有的眼泪,医治一切的创伤,并制服死亡。所有跟随他的百姓,也必须同样与罪恶、患难相争,最後并胜过死亡。

耶稣在此看见的,是伸展在他前面的整个战场,他的声音充满了必胜的把握,他没有对大小战役和各种仇敌细加数说,他只论到最後的胜利,「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我的教会将是争战的军队,勇往直前不息,讨伐一切仇敌,他们被团团围住的时候,将突围而出,不被困住,并且进入更宽广的生命。

在耶稣的眼中,这世界正是一座被死亡的权势所围困的城。他自己正在这城中建造、工作。他的教会在这围城中,将是一支讨伐的军队,要抵挡一切危害人们的事物,为围城中的人开辟一条生路。战争是在城中,不在城外。教会籍著他的血胜过罪恶,藉著他面对患难时所彰显之怜悯胜过了患难;藉著全心信靠而除去了对死亡的恐惧,进而胜过了死亡。当战士一个一个走到终点时,他们发现城门已被夺回,他们可以昂首挺胸而过,「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它。」

倘若今日的教会,不能胜过罪恶、患难和死亡,那是由於教会的不够忠心。我们不要诿过於我们的主和元首。我们若认识到,我们可以凭著圣灵任意支取他的一切丰富,以及他生命中的稳妥和能力,我们就可以一直得胜。神的教会不单是「美丽如月亮,皎洁如日头」,而且是「威武如展开旌旗的军队」。我们若在战争中失败,那是因为我们像以色列人一样,我们的营中有亚干,有正带著所贪爱的金子,和巴比伦衣裳的人。正是这些抵挡神的东西,使我们在争战中软弱。

王接著又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这些钥匙是甚么?要记得这些话是对希伯来人说的,「钥匙」对希伯来人说是十分熟悉的。它们是文士职分的标记,文士是教导神律法的教师。钥匙不是祭司职分的标记。交付给彼得的钥匙,不是教会的钥匙,乃是天国的钥匙。当时耶稣对彼得说话的立场是将他当作一个文士。在13章里面,我们看过关於天国的比喻,在结束的时候,有这样的话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庳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就来到了新旧的分野。彼得因著回答说,「你是弥赛亚,」就成了在天国里受教的文士。现在基督说,我要将天国的钥匙给你。你是我的文士。天国的钥匙是给那些受了教,明白天国的原则,天国的律法,以及天国的方法之人。当耶稣对彼得说,「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时,他是以他作为代表,他是第一个蒙真光照亮,看见天国的人,「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你将得著天国的钥匙。

今日-一个宣讲天国的人,都手握天国之钥。它们是传道人的委任状。它们不是祭司的凭证,它们是在天国中受教的文士之凭证。这些人要传讲天国,教训人,解明天国的意义,并解释天国的律法。因此基督不单单说,我的教会是一支争战的军队,他并且说,我的教会在这个时代中是一股建设的力量,将天国教导人,拿著天国的钥匙,不是要将天国锁上,将人排拒在天国之外,乃是要解释天国,好引人进入。

接下去的话也有密切的关系,「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在这话中,他将人类生活中的最後权柄,交付给他的教会。我们可以从当时的著作发现,他所用的词句是犹太人非常熟悉的。他们说,「煞买(Shammai)捆绑的,希列释放。」原来当时的犹太拉比中,煞买是严格的一派,希列是放任的一派。所谓「捆绑」,就是用权威性的宣告,规定甚么事不可作,甚么事必须作。释放的意思是允许人去作某件事,或允许他不作某件事。它纯粹是希伯来人用来描述规范人道德之权柄的一个简单方法。耶稣说,在世界的历史上,我的教会不单单是一支威武的军队,阴间的门无法辖制它;我的教会也将拿著解释神旨意的钥匙。我的教会将在世上树立道德的标准。凡我的教会所捆绑的,就应当捆绑;凡是她所释放的,就应当释放。

马太福音cs323章记载了耶稣论到文士和法利赛人时说,「他们把……重担,捆起……」,和这里的捆绑意义相同。教会该是伦理的标准。教会是根据他的权柄来捆绑与释放。当他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时所指的正是这意思。在耶稣所说的这一段话中,你能看出它权柄的中心,乃是在於神的旨意。因此教会不只是进攻的军队,征服他的众仇敌,释放一切被囚的;它也向世人说明生活的道德标准,将神的旨意教导人。

今日文明国家中的一切高尚理想,无不是从神的教会中学来的。这世界一致认定的伦理,是从耶稣来的。在各国的思想与立法中,一切高尚、尊贵、使人向上的事,都是由於他的教会将他的心意传说出来而获致的。

倘若我们一直忠於他,这世界就不至於学得这么缓慢;世人能得到多少,完全是取决於教会能够将神的道德作多少的解释。

现在,让我们略看一下他对这些人的警告。他的嘱咐很令人诧异,因为他要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我们若将20节中的「门徒」,和17节里面的「我在天上的父」联起来看,就比较能明白他为何如此嘱咐。耶稣对彼得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这是说明教会没有权力向人启示关於基督的真理,这乃是神自己的工作。教会的工作不是去传一个理论,即使它是关於基督这个人的一个准确的理论;教会的工作乃是传扬神的国,传救恩,将人带来和基督有面对面的接触。

我们今日能将人带到基督面前,就像当年有人将彼得带到耶稣跟前一样。我们能对人说,「你来看。」但他们必须亲自看,他们必须在心中得著神的启示。一个人若将他的信仰,建立在某一个有关基督的理论上,他是注定要失败的。一个人若仔细听、观察、并等候,直到他自己得了启示,就必有父自己启示的光临到他。这样的人就变成活石,被建造在这磐石上,成为他教会中的一分子。

以当时的门徒而论,这些都是先期的教训。他们没有完全了解他。他必须开始指示他们,他如何藉著他的死,使他们得以任意支取他那光明、得胜、有德行的生命。当他这样指示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害怕。直等到圣灵降临,他们才领会他的话,因著他们的信,他们受了圣灵的浸,归入与主合而为一的生命中。他们透过圣灵的浸,得以领受有关基督和他的十字架,以及有关他教会最完全的解释。我们也必须如此。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