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主日证道:《远行的客旅》(于艇弟兄)

基督六家主日信息

有一个周五晚,在小组聚会的时候,大家分享了来到美国的初衷和感受。可能是还在春节期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当中有的是为思想自由,有的是为学问上的发展,有的为更好的生活,也有为服侍神的呼召而来, 都是怀着美好的希望,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地经受到未曾想象到的艰苦。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我们在美国都仍然是客旅。

对于华人来说,“客旅”状态听起来令人唏嘘,甚至有些悲惨。好像失去了故土,又没有完全在新的地方扎根;如同浮萍在水上飘荡,没有安全感。这好像完全不是人所要追求的最佳状态。可是圣经说,信神的人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者”。

为什么基督徒是客旅?客旅意味着什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弟兄我想通过《新约.希伯来书》11章8-16节的经文理解这些问题。

希伯来书11章8-16节:

8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
9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篷,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
10 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
11 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她以為那應許她的是可信的。
12 所以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
13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14 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
15 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
16 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

《希伯来书》对我们今天的基督徒来说是本非常受用的书。特别是在我们遭受挫折,意志软弱的时候。这卷书是写给当时在罗马的基督徒的。这班信徒是不大的一群人。在罗马史料里略有提到,说他们常常在一起聚会、唱歌,发毒誓要作好人。如果你去看罗马帝国那段历史,就知道,罗马是一个商业、技术发达,但是社会和政治上充满肮脏、堕落的地方。当时,这些最求美善基督徒反而受到排挤,被看为异端,在比那些随波逐流的犹太教徒更受歧视。因此他们心情惶恐,信心动摇,有些人就返回犹太教了。

我们今天的美国何尝也不是这样。这个人类第一个按照圣经的原则立国的国家,虽然和当年罗马的基督徒不能比,还不至于受迫害,但是也经历世俗政治、文化和商业道德的挑战,很多情况下我们好像是少数。在一个民主的政治制度的国家,在政治上,少数就处于劣势。

为了恢复、坚固他们的信仰,希伯来书的作者,用了前10章,从5个方面解释为什么耶稣是超过犹太教所有的通神的方式。不管是天使、先知、祭司、祭物、圣殿。耶稣都胜过了他们。

希伯来书作者们比他们前一代的使徒有个天然的劣势,就是他并没有亲眼见到过耶稣 。他们要依靠历史记载(口传),逻辑和道理,还有个人的见证。因此“信“就成为基础和关键。所以十一章开篇就有这样的名句:“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对没有见到的事情有信心,自古就有。 ”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 他们的犹太先祖就是这样把信仰传承下来的。

接着希伯来书用15个·副词”因着信“ (by faith),列举了”信心伟人“们的见证。其中刚刚读过的经文涵盖了3个“因着信”,是亚伯拉罕一家三方面的信心见证。 通过这些见证,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神学概念,就是信神的人在这个世上是“客旅”,是“寄居者”。

这个概念对我们今天的信徒同样使非常重要的。我们一起来领受之前首先作一个祷告:

慈悲的天父,感谢你的恩典,让我们成为你的儿女在你的产业上有份。愿圣灵此时与我们同在,启示我们在环境不好的时候如何信仰坚定,欢喜快乐地敬虔度日,并且能宣示你的主权,彰显你的荣耀。阿门!

蒙召离家(第8节)

8亞伯拉罕因著信,蒙召的時候就遵命出去,往將來要得為業的地方去;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

亚伯拉罕第一个信心见证是个“顺服的信心“。他 “遵命”出去,“不知往哪里去”,体现在他对神的顺服和信赖。他当然知道要走的方向,可是在哈兰的时候,他已经70多岁了,还不知到那块地是给他的应许之地。他不是看到那块土地才顺服的。是先顺服才看到那块土地。

弟兄姐妹们,很多情况下我们对“未见的事情“不托底,要看到结果才选择顺服。 这样的顺服变成了有条件的顺服。而上帝希望我们先顺服,才给赏赐。举一个家庭生活的例子。你可能听到过有的姐妹说,“我知道妻子要顺服丈夫的道理,但是他也得作出个样子来呀!” 弟兄们也可能说类似的话。

亚伯拉罕的榜样是,有神对将来产业的应许,还没有影子呐,就选择遵命顺服。有没有想到,当你顺服或者爱妻子的时候,对方也许就改变了呢?甚至连这样去想,也没有真正达到完全的顺服。一个完全顺服的信心是坚信,如果你真的顺服丈夫、爱妻子,他就必然改变。当他老毛病又犯了的时候,你仍然相信,岿然不动!

顺服听起来好像是软弱的性格。但是亚伯拉罕表现出来的其实是巨大的勇气。他离乡背井,来到完全陌生的地方,不仅离开父亲家里舒适的环境,还斩断所有亲朋社会关系。和我们来美国与亚伯拉罕的情况不同的是,亚伯拉罕是往一个不发达的陌生地而去的亚伯拉罕的家乡吾耳是所谓的“新月沃土地带”的南部,农业发达之地,文化已经非常发达。 可是也形成了偶像崇拜,据记载是崇拜月神。圣经说亚伯拉罕的父辈,虽然是亚当的儿子塞特和诺亚的儿子闪的后代,但已经开始拜别的神了。

一个经济发达、生活舒适的地方,人们就会安于现状,懒于思考。离家,离开自己舒适的空间,遇到未曾想到的困难,人就变得勤于思考。离家,虽然痛苦,却是亚伯拉罕生命改变的契机,上帝救赎计划的第一步。我是从大陆来的,是一个无神论的地方,从港台来的又是多神论的地方。来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当中许多人在这里遇到基督徒,就产生了思维的冲击,认真思考什么才是更真实的,更美善的,什么才是真神。在小组分享的时候,有人说,如果留在国内,几乎没有可能认识基督。感谢主,我们能有和亚伯拉罕类似的经历,更能体会他的经历和“信心之父”的心路历程。

忍耐的信心 (9-10节)

他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alien of promised land),好像在異地(as in a foreign land)居住帳篷,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 10 因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經營、所建造的。

当上帝告诉亚伯拉罕应许之地在哪里,他看到迦南地的时候,发现那里已经被别人占据了。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个非同小可的打击。应许之地,原来不是个处女地。不仅被人占了,而且霸占的人还不是什么好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两种自然的反应:

  1. 既然神把这地方给我了,我就带领家族用武力夺取迦南的城池;
  2. 就是退却了,对神的信心破灭了,回吾儿老家享福去。

亚伯拉罕却选择了第三种做法,他在城外搭个帐篷,建立自己的生存空间,修一个祭坛,坚守自己的信仰。 对于摆在眼前的土地和财富,不去征服、占据,而是和原住民和平相处,但不进入他们的城里去,不同他们同流,作自己的事情。

什么事情呢,就是“等待”。而且等很久:“他和他的后代,以撒、雅各都是一样”。所以这段经文见证的是亚伯拉罕“忍耐的信心”。

在他自己的疆土上“做客”,在有些英文版本里用“过境” (sojourned) , 还有的用“外人” (alien),需要何等忍耐啊! 想想当时的希伯来书的读者,那班在罗马的基督徒,听说有个耶稣是弥赛亚,颁布大使命,要把福音传道地极。他们心情何等振奋,在罗马那个地方,相信是上帝应许的土地,也是他们的啦!可是过了一段时间 (可能是几十年后)发现,那里还是没有改变,仍然被人占据。不仅如此,他们还被压迫,喘不过气来。怎么办呢?神借着希伯来书的作者说,要有信心忍耐,象亚伯拉罕一样。

不放弃:坚信神基业的主权;

不留恋 :把自己看作是过境者,不是真的离开,而是随时有搬家的准备。

在职场的弟兄姐妹可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不顺心的时候,把自己的履历表准备好,到linked-in看看,心情就好起来,也就坚持过去了。

不同流 :住在城外,不归化为霸占者的公民,不予建制派为伍,而是敬虔度日,等候上帝之城的到来。

一个小经历,弟兄我最近打了冠状疫苗。感谢神的恩典,是突然接到县政府的一个短信,说可以上网预定了。在预定的过程中,要填写这样的问题:

  1. 出生时认定的性别 (sex assigned at birth)选项是F 和 M。
  2. 性认同 (gender) – 就是你觉得是什么性别,选项就很多了。
  3. 性取向 (sex orientation)选项也很多。

当我看到这样的问题,就有自己的应许属地被人占据的感觉。那我应该怎样填呢?第一项好办。第二项和第三项,我就想,这和疫苗接种有关系吗?没有。所以,我选择“无可奉告”的选项。

本来在填报登记作某个事情的时候,标明性别是必要的。其他的事情是不必要的。好想问我是喜欢西餐还是中餐。没有必要。他们这样作是有政治目的。我不需要配合他们。如果他们拿到的都是“无可奉告”,他们的目的就不能达到了。想到这里不仅感叹,神啊,你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

我们还需要等待。 这种等待,常常并不容易,考验我们的信心。这信心就包括下面经文中的情况。

反转的信心 (11-12节)

11 因著信,連撒拉自己,雖然過了生育的歲數,還能懷孕,因她以為那應許她的是可信的。 12 所以從一個彷彿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孫,如同天上的星那樣眾多,海邊的沙那樣無數。

如今网络新闻当中最愿意看的就是反转的故事。也可以叫翻盘,(against all odds)。这件事就发生在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身上。是的,事情是可以反转的。但是反转的事情,是不可预料的。否则就不叫反转 (against all odds)。所以,在我们耐心等待的时候,特别是心情有点焦虑的时候,记得在神那里,一切都可以反转!我们可能不知到何时反转,也不知道如何反转。我们能想到的,一定都是不对的,不然就不是反转了。所有我们不要去想,不要去算。在神凡是都能。任何事情都能反转。

三个“因着信”讲完了,作者停下来,对亚伯拉罕一家,包括撒拉,以撒和雅各,作了个总结性的分析,也是对所有神的子民,所有基督徒身份和特质的总结,也是今天的主题:

13 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sojourners),是寄居的( Strangers and exiles)。

这些人,亚伯拉罕一家,也代表所有神的子民,是一群非常特别的人。

第一,他们看上去很悲剧,却是真正的visionary (高瞻远瞩者)。

他们的喜乐和满足,不在乎于眼前得到什么,而从远处看到的得到满足。因为能得到的是有限的,可是能看到的更丰富。有远见的人看的远,但不一定可以走到那个地方。因为一个人能走过的,能经历的是有限的。如果自己达不到,就不痛快的话,那是个实用主义者,还不如一个“井底之蛙”,不可能是个有远见的人。

第二,他们承认(或作认同 ,acknowledge)自己在世上永远是客旅,是寄居的。

客旅这个词在旧约原文中是一个特别的词(Ger)。有陌生人和客人的双重含义。中文用“客旅”表达是再确切不过了。这就是为什么,“客旅”在现代汉语中也只剩下圣经里还在用。客旅是个外来人,却和本地人住在一起。也有英文把它翻译成Resident Alien。这个翻译方法,对于我们来说很好理解,就是“拿绿卡的”,不去归化成为公民。 基督徒既生活在世界里,又与世界有别。爱这个世界,却不留恋这个世界,不把所拥有的看为永久,而为那“远处望见”的充满希望。客旅很多时候会因此受苦,与强大的邪恶势力产生冲突。好像这班在罗马的基督徒。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上也是如此。但是神会特别怜悯客旅。大卫在诗篇39篇12-13节特别以这个身份向神呼求:

耶和華啊,求你聽我的禱告,留心聽我的呼求,我流淚,求你不要靜默無聲。因為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像我列祖一般。

客旅是有终点的。这个终点不在这个世上;换句话说,人在这个世上一直都是客旅,落叶归根并不是人的归宿。 那归宿在哪里呢?经文接着说;

14 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寻)找一個家鄉。 15 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 16 他們卻羨慕(向往)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

“说这样话的人”就是称自己是客旅的人,他们不是万念俱灰,毫无最求的人。 他们有一个寻求和向往,是有一个更美好的家园。他们的家不是故土。他们不想落叶归根,或是衣锦还乡。他们更向往美的家乡在天上。

此时,我想到了一位牧师。就是我们曾经支持的宣教士李铁牧师。他是个成功的创业家,在美国事业成功,有个很美的房子。后来他决定放弃这些,去中国建立教会。一次,他回到家里,看见后院的树长的太高,枝叶太茂,就拿起锯子去砍。这时他想到,为什么要保留这个房子成为拖累呢?于是他把房子也卖掉了。地上的成功,物业,对他们算不了什么。他们不要因为功成名就,就停下来,他们要轻装前行,继续走天路。他在北京的教会,培养了许多年轻人,成为教会领袖。 最近我在北京的岳父病重,他也特别去看望、安慰。他所作的比他原来拥有的更美。

最后一句经文,也是最重要的:

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

当神看到这些自称为“客旅”的子民来到祂面前的时候,并不以他们为耻。换句话说,上帝以他们为傲。但是,为什么这里要反着说呢?因为希伯来书的读者们正在遭遇患难,他们很可能不是事业成功者或攻城掠地的英雄。他们可能被世人看作是失败者。他们完全可能来到神面前的时候是衣衫褴褛、筋疲力尽的一群。此时他们的心情是,担心会不会被鄙视、被嫌弃。他们的神,得胜的主,万物的主宰,看到这些信祂的人,如此惨象,称祂为主,会不会感到羞耻呢? 是的,如果是项羽,或者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想到混到这般田地,是否有颜面去见“江东父老”。

但是上帝不然,上帝不把被他们称为神为耻。原因就是这班人称自己是客旅,所以他们没有穿戴整齐,带着土产去见神,他们只是带着对更美的家乡的寻求、向往的心。神不以他们为耻!

怎么知道呢?“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 神为这班世上的客旅所预备的城已经在那里了! 所以知道,神不以他们为耻!

那么你可能要问,神已经给他们预备的城在哪里呢?是在他们的信心当中。因为信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好像亚伯拉罕、以撒、雅各,“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

神学家John Piper解释说,称自己为客旅就是“信心的生命”。“信心是远远看见上帝的应许,并且经历一个价值观的变化,以至于你向往那个应许高于世界所给的。” What is faith? It is seeing the promises of God from afar and experiencing a change of values so that you desire the promises above what the world has to offer.

弟兄姐妹们,上帝要我们作什么才能讨祂喜悦呢?我们能拿什么献给神呢?神不需要任何东西,不需要我们穿金带银,拎着土产去践踏,神只需要我们怀中一颗对天上的家的寻求和向往的心生活。有了这个心,就是“认同自己为客旅”的心,就有了信心的生活 (life of faith)。除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能献给神。

这样的信心,使亚伯拉罕有勇气顺服神的呼召,使他有忍耐,在上帝应许的地方作客。使他和妻子撒拉有盼望,因为神的作为是against all odds,可以翻盘的。信心使人成为visionary, 不为眼前所得到的满足,而为远处看到的喜乐;住在世界当中,却不被世界而归化入籍。一个有信心的,客旅的生命是自由和充满喜乐的生命。

为什么上帝喜悦我们有信心的生命?因为这样的生命是有影响力的生命。不是我们经意作什么给人看,而是我们作我们自己。

彼得前書 1: 17中说,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

彼得前书同样是写给遭受苦难的基督徒。他勉励他们靠自己的信心度日,就会使敌对他们的都赞美神。

2章11-12节:11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 12你們在外邦人中應當品行端正,叫那些毀謗你們是作惡的,因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在鑒察的日子歸榮耀給神。

有一位牧师,驾车外出旅行时,用了高速路边休息处的洗手间后,总是把洗手池用纸巾擦干净才离开。同行的人问他,这洗手间常常是过客们匆匆使用的,干不干净没人管的。这位牧师说:基督徒所经过的地方,总应该比他们来之前更好。他也是过客,却是不同。 那个同行的人后来成了一个牧师。

回想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非常打动我的一首歌,是三毛写的词。曲调也很美。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远方?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词很简单,但是意境很美。歌词中的主人公是多么自由,去流浪,多么兴奋,去看那梦到的美树?当时我还年轻,被这个追梦的意境深深吸引。 对于基督徒来说,我们都好像那歌中的人,有那远处望见的更美的家乡,为了它流浪远方,成为客旅。